沈从文是黄永玉的表叔,小时候他对从文表叔印象最深的是,表叔下乡之前,把他身上暗暗攒起来的一丁点现金,都分给了身边的孩子们,黄永玉也分得了一份,他后来提起,那钱咋花掉的他一点都记不起来了,只记得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是个饥饿和离散特别澎湃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漂泊中打捞自己,也都在岁月的漂泊中冲散自己。文革时期,有一次他在街上和沈从文擦身而过,彼此不敢相认,也不敢开口说话,并且正各自被挟持着往各自的批斗场走去,沈从文望着地面,说了一句,“要从容对待啊”,然后就被拖着走远了去……


黄永玉也写诗。印象特别深刻的有那么一首,一首关于老人的。他写,年轻人是时常错过老人的,故事一串串,像挂在树梢尖上的冬天凋零的果,已经痛苦地提不起来——他曾在一场朗读会上,用湖南话朗读过这诗。没想到的是,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在阁楼里,再读已经在客舟上,将来若果有机会三读,可能已经在僧庐下。但我觉得黄永玉写得最好的,是他刻在沈从文墓碑上的一句话,“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那碑文,虔诚得像一句诗,你贴近去,还可以听到惊涛拍打着岁月的堤岸。
ADVERTISEMENT

黄永玉不怕老,也不怕死。就算老得牙齿都疏疏落落了,他老人家还是喜欢叼着烟斗戴顶画家帽,笑起来还是贼贼的,满脸促狭,无论怎么看,都还是当年那个皮得不得了的野孩子。而且还差两年就满百岁的黄永玉,对于死是毫不避忌的。有后辈试探问他,活到九十多岁了,有没有想过将来的事——“将来”这两个字用得真好哪,我真喜欢,因为对一个老年人来说,结束,也是一种将来,也一样值得期待。我记得黄永玉笑声朗朗地说,将来离开了,连骨灰都不要,因为一个人烧完后留下的骨灰,足足比一个枕头还多,当肥田粉用多好啊。他说,干校3年下乡劳改,他就扛过骨灰,跟伙伴们到火葬场把骨灰扛到水田去撒,结果那一年,他用手指捏个大圆形说,稻米都长得胖胖的,特别油,特别好吃。而黄永玉是个幽默的老人,还开玩笑说,但是要注意,如果还没有断气还没有死透千万不要把我拿去烧,可以先咯吱一下看我会不会笑,或者是用针扎一扎看我会不会叫,要不推进电炉门一关,就什么都来不及了——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栏名叫【牛杂】,不用解释,就知道是杂文。写的都是个人的爱好话题,所以很多时候也避免不了写和电影有关的东西或聊聊另一个我的嗜好,古董字画。有人说我写东西有点直言直语,得罪人……
脸书友认为我不喜欢交友。因为脸书友少,还以为脸书也不翻看,发了一个小朋友在他脸书写我的小文给我看。其实小朋友是我的脸书友,小文有读到。
我有两三个小朋友脸书友,他们加我说是有读【牛杂】专栏。我一直觉得年轻读者是不会也不喜欢看老气横秋的【牛杂】,更不会知道牛忠是从哪个深山野林跑出的老头古董。年轻人和老头有代沟是正常不过的事实,毕竟恐龙和小羔羊是不同种类和时代的动物。小朋友加我为脸书友,我当然乐意接受,趁机会从他们身上沾点青春的朝气活力,冲洗自己身上的沉沉暮气,说得坦白一点,是老牛吃嫩草也!哈哈!
这个脸书小朋友在文中写他喜欢看《星洲日报》的《快乐星期天》周刊,原因简单,周日的报纸特别厚,又有范俊奇和牛忠的专栏。我读到这一段时,老实说感觉有点梦幻。一个文字武功已练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一个是连句子三脚猫功夫都没有,绝对是写作教科书教材。小朋友对文字的包容心真的是可以海纳百川。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