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檳城,就沒有好吃的亞參叻沙?或許可到金寶,嘗嘗不同風味,加入了排骨和豬腸的變種亞參叻沙!
常聽到有人斬釘截鐵的說:一離開檳城,就沒有好吃的亞參叻沙!
幸好檳城人不會“聰明”到將亞參叻沙申請為文化遺產,然後制定一套“金牌”食譜,凡要掛上檳城亞參叻沙招牌者,都須符合“規定”!
其實,食物的精彩就在於多元,若一口認定亞參叻沙就是這風味的同時,也斷然關上味覺之門,拒絕了亞參叻沙還有其他風味的可能。就像金寶這家粉檔,除亞參叻沙外,也賣排骨腸粉面,加上金寶人習慣在粉食中放入釀料及炸丸,所以一碗簡單的亞參叻沙便很自然演變為許多加料版本,最豪華的當然就是排骨腸亞參叻沙再加釀腐皮了。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初嘗時覺得組合有點怪,但味道卻出奇的好,清爽甜酸恰恰對味的Assam魚湯,配上入味的排骨豬腸,再來些酥脆卻不油膩的炸釀腐皮,加上亞參叻沙基本的黃瓜洋蔥絲和那起畫龍點睛之效的薄荷葉,讓味覺、口感、視覺都經歷了一場全新挑戰。再嘗則終於品出其強烈的地方色彩,已無需冠上檳城,顯然可以金寶自居!
這檔位於金寶36檔小販中心裡的金耀亞參叻沙,擁有三十多年曆史,老闆梁金耀言行舉止斯文非常,心地善良得教人留下深刻印象。說到創始,還得先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說起。
耀哥說,十八歲那一年開始,他便在金寶戲院街的新光五金店任職,一做就是十八年。後期由於母親患上老人病,需要請人照料,於是下班後便到五金店旁的為食街(Jalan Market)擺攤賣面以增加收入,而五金店老闆的大媳婦黃桂蓮女士(為了感激,耀哥要求我一定要寫出名字)也熱心教他如何烹調亞參叻沙與排骨麵,但那時候他只是當作part time,做做停停;直到母親病情嚴重,他才辭去收入不多的五金店工作,想要全職找個固定檔口以多賺些錢來醫治母親,無奈開張前三天母親就往生了。
由於怡保、金寶一帶流行在粉食中加入炸料,所以打從一開始耀哥的亞參叻沙便以炸釀腐皮作為選擇配料,至於後來為何又演變出排骨腸亞參叻沙的吃法呢?則是因為七、八年前有顧客要求加料,建議在亞參叻沙中加入排骨麵的排骨和豬小腸,於是本來“互不相干”的兩道粉食便來次混合Kahwin,造就出這教人驚喜連連的叻沙新品種。
亞參叻沙是檳城馬來人的傳統粉食,這毋庸置疑,我們現在吃到的是早年娘惹的改良版,除魚肉多一點外,也加入華人特色的蝦膏。在全馬,甚至東南亞許多國家,都不難找到Laksa這民間小食,而且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料理手法與素材特色,亞參叻沙只是其中一種,故鄉在北馬檳城一帶吧了。
對南洋歷史及其飲食文化有所涉獵的朋友,或有聽聞Laksa一辭源自古印度梵文Laksha,意思就是“千計無數”。綜觀東南亞一帶曾在一千幾百年前深受古印度文化影響的地區,像印尼的峇釐島、泰國南部的克拉地峽一帶、緬甸、北馬數州、柔佛,甚至東海岸的吉蘭丹、登嘉樓,在該地飲食文化的語彙詞藻中,都留有Laksa一詞及其衍生而出的名稱,像Laksam、Laksan、Lakso等等,都隱隱約約情牽著這遠久歷史的餘韻。
然而,經過一番考證後卻發現,在印度飲食裡倒是沒有叻沙一詞,甚至連類似的食物組合都不曾有過。梵文Laksha意即千計無數,用到飲食上,直接的聯想就是多種食材,多種香料匯聚一起的統稱,所以無論是以亞參調味的北馬叻沙,還是放入椰奶的咖哩叻沙版本,從多元食材的角度去看香料、湯粉與Ulam (生菜配料)之間精彩的交織融合,皆符合Laksha的字面意含。
值得玩味的是,如果將叻沙一詞重新擺進歷史洪流,到底古印度文化曾經以何種形式影響了這地區的民俗風土,然後擦出味覺火花呢?千百年後的今天,這彷彿都化成“千計無數”的問號,如同一則零散的叻沙傳奇,拉闊了我們對歷史的想像空間與尋味樂趣。
2008年12月25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