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閃回鄉,第一站先停駐老友家。她家門前最近開了叻沙檔。媽媽和嫂嫂在河邊樹下架起屋棚,立起小檔,搬來桌椅,開開心心賣起叻沙。她們家本來賣雞,近期雞價暴漲,市道不景,覺得與其苦苦經營,不如結束營業,轉身販賣家裡常煮愛吃的叻沙。於是,婆媳倆當機立斷,棄雞取(叻)沙。
小鎮裡的叻沙檔口何其多。路頭河畔咖啡店裡有檔叻沙, 咖啡店對面的小攤,以及小攤附近的另一個小攤,都在賣叻沙。過了一個交通燈和一道橋,那裡還有一檔阿清叻沙,他們家70年代開始在木屋前擺檔,街坊皆曉。最厲害的是,阿清的家人將這碗吉打風味發揚光大到雪州,幾年拓展,開了二三十家分店,從樸實甘榜走進華麗商場,阿清叻沙Ah Cheng Laksa從此成了亮晶晶的品牌。
ADVERTISEMENT
老友家裡的叻沙檔再加入戰圍,心態輕鬆,自有主張。她家越南嫂嫂名阿坦,勤快敏捷,賣起叻沙,名正言順叫“阿坦叻沙”。雨後的中午拜訪,阿坦和家婆分工合作,另外請了越南姐妹幫忙。
吉打人的叻沙,裝在盤子裡吃,魚湯不會過濃,強烈的羅望子酸味,和切得細幼的青瓜大蔥和姜花,有時還會加半個水煮蛋,恰恰好的酸辣味,吃起來毫無腸胃負擔。
串門子的婦女,鎮上的工人,毗鄰小學的老師,方圓十哩之內的一大圈姨媽姑姐叔伯,都是阿坦的客人。在這典型的北部鄉鎮風光裡,一盤叻沙一碗紅豆湯,配對恬靜緩慢的日子節奏,像檔前的小河,緩緩水流,風吹起來,水紋慢慢泛開,萬事不急。
年少時常光顧的大觀戲院叻沙,前幾年戲院沒了,檔口也搬了,但那些青蔥歲月留下的痕跡,卻永誌不忘。那些年的中學生,最快樂的群聚就是報到離學校不遠的大觀叻沙。一群人也好,兩人作伴也沒問題,在一碗碗酸酸的叻沙,和甜甜的紅豆冰的熱冷酸甜交加下,瘋言瘋語,青春驟逝。
相比之下,檳城叻沙是一整碗的霸氣。湯色之濃,魚肉之大塊,常有喧賓奪主之感。近幾年連續掛上CNN Travel的“全球50大最佳美食” 中的十大,有時不知是吃光環,還是嘗叻沙。同是北馬,檳城吉打叻沙風味大不同,正正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馬來西亞人熱愛叻沙,一國13州,一州一式。從北到南,打西到東,一碗魚湯多重風味,大家說起家鄉那碗叻沙,總能眉飛色舞的,敘述當中的不同,還有異中求同。彷彿這一碗叻沙,就是一個大同。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