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谈论马来西亚的建筑思潮演替,首先要对其复杂多元的文化背景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马来西亚位于东西方贸易路线的交界点,自15世纪航海时期以来,东西方文化便随着贸易活动散播。一些来自中国、印度及阿拉伯地区的商人无数次往返后,最终选择长期居留此地,因此在殖民地城市里形成混杂而多元的文化景观。
随着帝国主义殖民势力的兴起,殖民宗主国将西方的都市规划概念、建筑设计,以及行政管理制度引进到此处。经过长时间的统治之后,殖民者与来自各地的商人及原住民共同发展出一套适应多元文化的管理政策,这种相对开放的政策符合当时殖民者的政治利益,使得多元族群文化在异地共存,并随各自文化脉络平行发展的特殊有趣现象。这种现象在建筑表现上尤其明显,至今在许多殖民时期建设的城市中,仍然可以看见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例如宗教建筑、会馆、学校、民居等。
ADVERTISEMENT
此外,殖民城市中的西方近代建筑,从早期的文化平行输入,到19世纪受到科学思潮影响,欧洲籍建筑师逐渐接纳热带风土建筑的概念,尤其在应对气候方面调整许多设计观念,产生兼容文化形态的近代建筑,例如阳台殖民地样式建筑、五脚基骑楼店屋等等。
直到20世纪初,在马来西亚的各城市中,仍然可以看见几种不同文化形态,以及不同建筑风格在同步发展着。此时,都市景观呈现复杂多元的样貌,相对于欧洲及亚洲其他城市而言,比较缺乏清晰的发展脉络,以及统一的建筑思潮转变。虽然如此,这些复杂多元的建筑风格,在同样的环境中,长时间因应气候条件以及环境材料等,逐渐融合及调适出一些共同的建筑特征,例如架高脚式地板、半开放空间、遮阳板、通气窗、大挑檐屋顶等。
现代主义建筑崛起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概念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经由欧洲建筑师及留学欧洲的本土建筑师引进马来西亚。在这个时期,不论任何文化背景的建筑,皆受到此进步建筑思潮冲击。建筑外观上具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元素,逐渐被简化甚至消失,传统文化建筑的空间格局逐渐被理性主义的平面配置取代。
50年代之后,国际样式的盛行进一步使得地域以及文化象征的建筑逐渐式微。然而,在过去因应气候的设计,在跨入现代主义时期仍然适用,例如在建筑外观立面上使用水平及垂直的水泥板遮阳,而水泥透气砖亦大量用来做为建筑之造型特征,以取代传统建筑或古典样式建筑的装饰元素。
1957年,马来亚独立及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的过程中,由国家领导人推动的大型建设计划,包括宣示独立场地的默迪卡体育馆、国会大厦、梳邦国际机场、马来亚大学理工学院、国家清真寺等,史无前例的利用建筑设计来宣告马来西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些建筑呈现现代主义建筑的结构理性设计原则,同时加上因应气候而设计的遮阳设施、通气砖等,在现代主义建筑中植入地域(气候因子)思考的建筑表现。
到了70年代,建国时期所展现的热带现代建筑概念,进一步推展到城市每一个角落,包括商业建筑、住宅、学校、政府机关、公共汽车站、市场、宗教建筑等,皆采纳了此概念。过去经由不同族群所引进的传统文化建筑,逐渐被象征进步、新时代、摩登的新一批现代主义建筑取代。
永续发展,未来的建筑思潮?
随着1969年513事件发生后引发一系列文化政纲及经济政策变革,以种族做为政治资源划分,以致后来激化族群意识:包括由政府主导的国家建设以及各族群在民间的建筑,无不强调族群文化特征,有趣的是这时代的建筑表现与西方建筑思潮中出现反(后)现代的情况相当类似。一直到了90年代末,直到今天仍然有显著的影响。
2000年之后,世界遗产概念普及化,加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永续发展指标,从近几年的国际建筑竞赛或盛事,如被喻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奖,以及被全世界建筑界推崇的威民斯建筑双年展等,都在强调环境与社会的和谐与永续发展观念,马来西亚的建筑界亦如是。到目前为此,尚未有建筑史家将近20年来的建筑发展思潮给予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整体大环境价值观的影响之下,相信马来西亚接下来的各种建筑表现,都将与国际建筑思潮的主流相去不远。
延伸阅读:
张集强/新村申遗
张集强/城乡发展差异
张集强/文化保存的滥觞
张集强/他山之石
张集强/常民文化遗产
张集强/现代主义建筑的堀起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