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要谈论马来西亚的建筑思潮演替,首先要对其复杂多元的文化背景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马来西亚位于东西方贸易路线的交界点,自15世纪航海时期以来,东西方文化便随着贸易活动散播。一些来自中国、印度及阿拉伯地区的商人无数次往返后,最终选择长期居留此地,因此在殖民地城市里形成混杂而多元的文化景观。
随着帝国主义殖民势力的兴起,殖民宗主国将西方的都市规划概念、建筑设计,以及行政管理制度引进到此处。经过长时间的统治之后,殖民者与来自各地的商人及原住民共同发展出一套适应多元文化的管理政策,这种相对开放的政策符合当时殖民者的政治利益,使得多元族群文化在异地共存,并随各自文化脉络平行发展的特殊有趣现象。这种现象在建筑表现上尤其明显,至今在许多殖民时期建设的城市中,仍然可以看见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例如宗教建筑、会馆、学校、民居等。
ADVERTISEMENT
此外,殖民城市中的西方近代建筑,从早期的文化平行输入,到19世纪受到科学思潮影响,欧洲籍建筑师逐渐接纳热带风土建筑的概念,尤其在应对气候方面调整许多设计观念,产生兼容文化形态的近代建筑,例如阳台殖民地样式建筑、五脚基骑楼店屋等等。
直到20世纪初,在马来西亚的各城市中,仍然可以看见几种不同文化形态,以及不同建筑风格在同步发展着。此时,都市景观呈现复杂多元的样貌,相对于欧洲及亚洲其他城市而言,比较缺乏清晰的发展脉络,以及统一的建筑思潮转变。虽然如此,这些复杂多元的建筑风格,在同样的环境中,长时间因应气候条件以及环境材料等,逐渐融合及调适出一些共同的建筑特征,例如架高脚式地板、半开放空间、遮阳板、通气窗、大挑檐屋顶等。
现代主义建筑崛起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概念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经由欧洲建筑师及留学欧洲的本土建筑师引进马来西亚。在这个时期,不论任何文化背景的建筑,皆受到此进步建筑思潮冲击。建筑外观上具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元素,逐渐被简化甚至消失,传统文化建筑的空间格局逐渐被理性主义的平面配置取代。
50年代之后,国际样式的盛行进一步使得地域以及文化象征的建筑逐渐式微。然而,在过去因应气候的设计,在跨入现代主义时期仍然适用,例如在建筑外观立面上使用水平及垂直的水泥板遮阳,而水泥透气砖亦大量用来做为建筑之造型特征,以取代传统建筑或古典样式建筑的装饰元素。
1957年,马来亚独立及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的过程中,由国家领导人推动的大型建设计划,包括宣示独立场地的默迪卡体育馆、国会大厦、梳邦国际机场、马来亚大学理工学院、国家清真寺等,史无前例的利用建筑设计来宣告马来西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些建筑呈现现代主义建筑的结构理性设计原则,同时加上因应气候而设计的遮阳设施、通气砖等,在现代主义建筑中植入地域(气候因子)思考的建筑表现。
到了70年代,建国时期所展现的热带现代建筑概念,进一步推展到城市每一个角落,包括商业建筑、住宅、学校、政府机关、公共汽车站、市场、宗教建筑等,皆采纳了此概念。过去经由不同族群所引进的传统文化建筑,逐渐被象征进步、新时代、摩登的新一批现代主义建筑取代。
永续发展,未来的建筑思潮?
随着1969年513事件发生后引发一系列文化政纲及经济政策变革,以种族做为政治资源划分,以致后来激化族群意识:包括由政府主导的国家建设以及各族群在民间的建筑,无不强调族群文化特征,有趣的是这时代的建筑表现与西方建筑思潮中出现反(后)现代的情况相当类似。一直到了90年代末,直到今天仍然有显著的影响。
2000年之后,世界遗产概念普及化,加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永续发展指标,从近几年的国际建筑竞赛或盛事,如被喻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奖,以及被全世界建筑界推崇的威民斯建筑双年展等,都在强调环境与社会的和谐与永续发展观念,马来西亚的建筑界亦如是。到目前为此,尚未有建筑史家将近20年来的建筑发展思潮给予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整体大环境价值观的影响之下,相信马来西亚接下来的各种建筑表现,都将与国际建筑思潮的主流相去不远。
延伸阅读:
张集强/新村申遗
张集强/城乡发展差异
张集强/文化保存的滥觞
张集强/他山之石
张集强/常民文化遗产
张集强/现代主义建筑的堀起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实时筑造没有办法一瞬间为当代学生带来多少益处,但这是持之以恒的学习方式,通过实时的沟通,在地的了解,去看见不同的需求导向。实时筑造提供机会,让我们打破设计美好的幻想。技术革新、材料创新在现代设计中固然重要,但更难得的是让设计与社会形成平衡,筑造良好的生活质量,去看见,去了解便是学习的过程。

2024年6月, 我们与台湾实践大学及日本静冈科技学院合作,为Rakachhmol Elementary小学建设校区,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地方,整个蒙勒塞县充斥着大小不一作用不同处境类似的“空间”,正是这一个个“空间”成就了蒙勒塞县当地居民的生活,搜索蒙勒塞县(Moung Ruessei),您会看到“这是柬埔寨马德望省下辖的一个县”仅有的描述,距离上一次人口普查,已经过去了26年。
Moung Ruessei是一个在暹粒与当地人提起,他们也需要费尽脑汁去回忆的地名,那Rakachhmol Elementary呢,这是一个离开时稍不留神都会忘记的拗口名字,可或许是太偏僻?或许是太安静?或许是过于充实,叫当代学生为自己手上所握的工具陷入迷思。


实时筑造以人为本
实时在过去描述金融、天气、运势,直至成为建筑的前缀,那我们在实时什么呢?其实早在1975年,Charles M. Eastman教授已经通过BIM技术来阐述实时对建筑的重要,只是在2002年随着科技的进步,这项技术才开始被业界正视。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实时数据采集和反馈系统能够帮助建筑设计师、工程师和社区规划者做出及时的决策。建筑系学生和专业建筑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实时协作,分享设计方案、接收反馈或与社区成员讨论,可以评价是实时数据创造了当代智能生活。
实时筑造,便是在线平台转换为现实平台,在现场与村民协作,与孩童嬉闹。清晰记得在筑造的第5天,关于屋顶斜梁的部分,村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那个时刻,建筑一词开始变得具象化,设计一词开始变得模糊,并不是我们为他们做了什么,而是由他们实现了可以提供更多孩子学习的空间,成就了建筑一词。“以人为本”一词中的“人”也拥有了身分。


去看见,去了解,才能解决核心问题
实时筑造没有办法一瞬间为当代学生带来多少益处,但这是持之以恒的学习方式,通过实时的沟通,在地的了解,去看见不同的需求导向,“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向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服务一词对当代建筑学生好似越离越远,实时筑造提供机会,让我们打破设计美好的幻想。技术革新、材料创新在现代设计中固然重要,但更难得的是让设计与社会形成平衡,筑造良好的生活质量,去看见,去了解便是学习的过程。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第一天时,3所学校的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去思辨和讨论设计方案,记得关于房子是落座于东边还是西边便出现了激烈的讨论,有小组认为背向东边可以阻挡白昼的高温,6点后可以坐在院子中欣赏夕阳,好惬意的场景,校长便说,强风从西边而来,伴着风沙,并且东侧地势低容易淹水,只是这个时候的我们已经沉浸在自我创造的夕阳之中,什么都听不进去。当然,最后房子落座在西侧,因为不论是在动线上还是可持续性上,这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当代建设仍需集思广益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这里便不辩证唯心主义对建筑政治的影响了,这是很宏观的课题,但是“心”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并不是宏观的概念,正如这古语想要表达的,心这个器官的作用是思考。
记得有次问同行的人,为什么会选择来到这里,给到的回答很简单“因为需要持续看,持续做”,这让我想起林徽因与梁思成,坚守偏僻村落,研究古代建筑,成立营造学社,让古木造传承至今,若这只是靠个人学术并不能走得太远,集思广益,实时协作才可以保留建筑的价值。
正如柬埔寨2000年的历史,从战火纷飞到殖民统治再到一党制,到今天让世人看见柬埔寨,虽然城市现代化建筑的快速崛起让人瞩目,但传统建筑风格依然是柬埔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平衡建筑的发展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仍旧会是柬埔寨建筑未来将要面临的重要挑战。当代建筑学生所缺少的一点,或许是各式各样的勇气,但无论如何,这都是长远的学习过程,望互勉。


延伸阅读: 草稿筑迹/日本木造建筑杰作——聴竹居 草稿筑迹/双溪大年二街:一条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街道 草稿筑迹/从公共安全到城市美学,纽约逃生梯的前世今生 草稿筑迹|不被定义的老宅:太平The Petrichor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