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緣始於父親買給我的3本圖文並茂的知識叢書,商務印書館版,時值1965年——我剛念小學三年級。
ADVERTISEMENT
從《愛的教育》到〈最後一課〉
然而真正走進我童年的內心世界,並留下印記的,反倒是堂姊轉贈予我的一本西洋翻譯小說《愛的教育》(艾德蒙多·狄·亞米契斯著,原文是意大利文 )。那是一本翻閱有年的舊書,書紙泛黃。儘管書裡的人名和地名,對當時的我甚感拗口難記,可這部少兒日記體裁的外文名著,其若干章節的外國少年角色,卻早在我兒時的記憶中定格。
塵閉的記憶中,其中一篇老師開講的每月故事——〈少年愛國者〉尤其令我難忘。故事中那位在船上接受旁人施捨的意大利落難少年,因不堪施捨者七嘴八舌對自己祖國的百般奚落鄙夷,最終忍無可忍把船上客人施捨所得的硬幣悉數扔向對方的情節,讓我當時在解氣之餘,不禁對他肅然起敬。畢竟,那是一個備受傷害的弱小靈魂,力所能及的唯一反抗。
這本譯著開啟了我對短篇小說的興趣。人棄我取的舊書更成為了我的珍藏。從《三國演義》、《水滸傳》的白話節本,到章回的武俠小說,無一不讓我沉湎於各自的情節鋪陳中,不能自拔。這也為我日後攀上”文學之旅” 埋下伏因。
另一個歷久未泯的少年形象,是書中〈最後一課〉裡那個法國孩子。從他對上課學習的慣性被動,到他意識到國家淪亡、佔領軍進駐後,母語教學即將停課的感悟,他心路歷程的轉變, 當時給我的是內心無比的震撼——少年的我看到一個面對亡國之痛,並即將失去學習母語機會的孩子的自責愧疚。
《汪洋》掀起我心湖漣漪
上了大學,我趕上了瓊瑤電影“雙秦雙林” (指多由秦漢、秦祥林、林青霞、林鳳嬌領銜主演)的年代。其中一部由秦漢飾演臺灣殘障青年鄭豐喜的勵志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更掀起了我心湖裡陣陣的漣漪。
那是我開始探索人生,認識社會涼薄的新開始。“損不足而奉有餘” 的現實體會曾令我憤世嫉俗,也曾讓我消沉。我不知道母親嘮叨式的叮嚀 “要翻身,就得讀書” 這句口頭禪還能支撐我的鬥志多久。打從邁入大學門檻開始,我曾矢志要讓我家祖輩沿襲已久的 “階級固化” 苦難止於我。
其時,朋友林君返馬探親,捎回了一本臺灣繁體版,且附有注音符號的《汪洋中的一條船》(原名: 《汪洋中的破船》)。作者鄭豐喜的先天殘障,讓他32年的短暫人生充滿了坎坷和磨難。從他幼年流浪賣藝,到他逾越一切生活障礙,成功與其它孩子一樣上學求知;從他自幼在地上匍匐爬行,到他裝上義肢站起來,我看到的是一個不屈的靈魂,在向命運的逆流作出抗爭。
他這部隨筆體裁的作品,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它平實的敘事,卻能讓我掩卷飲泣。當時我直覺自己沒有自艾自怨的條件。面對坎坷苦難,鄭豐喜的迎難而上,透過字裡行間給我的震撼,即便多年後當我在體育場上看到殘障健兒的競技時,仍會不期然的聯想到他。
記憶中,同樣給予我震撼的書並不多。少兒時代看過的《苦兒流浪記》等畢竟是故事體裁,感受當然遠不及真人實事的敘述來的真切。
《連城訣》最令我懷疑人性
然而回顧自己的書緣人生,最令我難忘,甚至思之極恐,進而懷疑人性的書,當推金庸的《連城訣》(原名: 《素心劍》)。這是金庸篇幅最短的武俠小說,搬上銀幕的次數也遠不比其他鉅著,可它卻堪稱集人性陰暗之大全。它的情節鋪陳,借狄雲一介鄉野小夥誤墜江湖奪寶漩渦的離奇遭遇,帶出一幕又一幕令人不寒而慄的詭譎算計。從同門操戈、門徒弒師,到名門正派齷齪咀臉的暴露,以及寶藏面前,人為財死的貪婪,這一切盡是人性陰暗深層的描繪。
我初始接觸《連城訣》,倒是緣起上世紀70年代李大傻的粵語“講古” (意即: 說書)。聽時直覺壓鬱,總覺得故事裡的人物,壞人何其多!主角狄雲周旋於險惡江湖中,卻是險象環生,令人不期然為他揑一把冷汗。畢竟那年頭,我對武俠小說的認知,還只是停留在忠奸分明的層次。
多年後,一個偶然的機緣讓我走進了金庸原著的字裡行間。他文字的張力令我對人性的醜陋倍感寒心。其時,我已入世有年,並已涉足政壇,可我當時重溫這部小說情節時的聚焦,仍然擺脫不了其故事性的引人入勝,卻還體會不到金庸筆下這些人性陰暗的典型,在現實政壇裡處處可找到原型。若干年後,歷經爾虞我詐、無處不機關的現實版洗禮後,我終於感悟到金庸借古喻今的用心。
值此笑看風雲之際,我當不會介懷金庸為何非要讓狄雲歸隱雪谷山野作為結局不可!畢竟那才是他理想的歸宿。念及此,我慶幸當年(1997年)承蒙星洲日報之邀,有幸在“花蹤講座”——【金庸論書劍情】與金庸對談時,這青澀的疑團始終按捺得住,沒有脫口而出。
撫今追昔,重溫這3本書,我只覺自己豁然開朗,畢竟這是歷練累積的使然。
【影響我的3本書(版主的話)+(一)】鍾雪芬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