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人民奮起自救,拼死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也讓海外華人投身於抗戰行列,如抵制日貨、成立“馬來亞華僑各界抗敵後援會”等。
ADVERTISEMENT
1938年,武漢合唱團前往馬來亞、新加坡各地募捐公演一年多,在社會帶來極其深遠的影響,對本地歌曲創作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也催生出“銅鑼合唱團等音樂團體。根據資料,武漢合唱團以戲劇、講演、歌詠為主軸,有歌曲〈最後的勝利是我們的〉;戲劇《逃難到星洲》(注:每到一地就將歌名改成當地地名);歌劇《楊子江暴風雨》等,合唱團將印製的唱片分發給民眾,指揮在場觀眾一起高唱抗日歌曲,憑著高亢激昂,洶湧澎湃的愛國主義,民眾不惜捐獻物資,籌募金額屢創新高,源自中國的抗戰歌曲傳遍大街小巷,甚至還出現小學生沿街叫賣募款,一邊唱著〈賣花詞〉(潘國渠詞)。
“先生,買一朵花吧!先生,買一朵花吧!
這是自由之花呀!這是勝利之花呀!
買了花朵,救了國家!”
1941年,日軍登陸哥打巴魯,轟炸英軍基地和機場,掌握馬來亞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在東西海岸兵分兩路迅速向南入侵,英軍全面潰敗,被迫退守新加坡。此時,楊勵和另一位抗日軍兼馬共成員──楊果被逮捕,押進監獄,或許二人對日軍的殘暴統治,濫殺無辜的行為有所感觸,被遣返中國前,一起創作了〈保衛馬來亞〉(楊果詞、楊勵曲),呼籲馬來亞人民必須團結,為自由解放鬥爭,誓死保衛領土完整,打倒日寇迎接光明。隨後,新加坡淪陷,英軍投降,日據時期開始。
遣返中國途中,楊勵和楊果又寫了另一首歌──〈告別馬來亞〉,卻不被中國允許入境,恰巧碰上太平洋戰爭,日軍偷襲珍珠港,二人最終折返新加坡,並獲得釋放。根據麥留方,楊勵無法上岸的原因,其中或許存在著虛擬認同在現實世界裡又不被認同回國接受的可能。從他的書《虛擬認同:早期馬來亞華人的愛國歌曲》裡的研究顯示,他認為第一代華僑對祖國(中國)的認同感情是真實的;當第二代、第三代開始融入當地社會後,他們對於原鄉人事物的認知有所侷限,或許完全沒見過、體會過,即使他們仍延續和保持著認同回國的某種共同文化,但對祖國的認同幾乎是想像的。從歌詞探討,我們可以看到馬來西亞華人對國家的情感與認同,隨著抗日運動出現轉變和深化,從“救國(祖國)”到“衛國(馬來亞)”。我猜,楊勵的父母在二戰前移民到馬來亞,而他和楊果都是第二代土生土長的華人,從長輩的口中瞭解中國,感受他們歷經的點點滴滴,或激動,或酸楚,或憤懣等,於是才寫下“我們第二的故鄉”這樣的歌詞。
“今夜別離你/奔向艱苦搏鬥的中原/我們默默在懷念/美麗的馬來/我們第二的故鄉”
對這片土地的冀望而歌唱
1957年,馬來亞宣佈獨立。歷經幾次的改朝換代,抗戰歌曲變成了禁歌,人民轉唱馬來西亞的國歌、州歌、愛國歌曲,如〈Jalur Gemilang〉、〈Keranamu〉等。篇幅有限,這裡只能再略略選其他作品。黃明志除了對大馬政經時事直言批判,也寫了幾首愛國歌曲,如〈Ali Ah Kao dan Muthu〉;Madison劉漢傑的〈馬來西亞。我的〉,在疫情時期,集齊多位本地藝人詮釋愛國精神。值得一提的還有Anak Borneo婆羅州之子的〈誰是你啊誰是我〉。這首歌在2017年的愛國歌曲創作比賽奪下冠軍,作者表示想借此表達對這片土地的冀望和感想。
“同一片天空/同一種笑容/同在這片土地/同一個屋簷下/這裡是你我的家”
誰是你啊,誰是我?言外之意,即是何必糾結於身分認同,何必分你我?無論來自哪個州屬,都不該分膚色、種族和宗教。
更多文章: Tom Phan/不做被流量綁架的音樂 ian/洛Lokk《E-project002》本地獨立音樂專輯觀察日記vol.1 Chris/浪漫的歌曲創作 Chris/歌曲創作的工廠流水線 林佚/本地創作與詩詞情意結 林佚/如果我有一百萬 林佚/生是巴生人,死是巴生魂 Tom Phan/五條路上的屋頂演唱會 林佚/本地詞人競爭力 ian/麵包與理想 林佚/用Fender創造大馬人的時代記憶──Pop Yeh Yeh Tom Phan/那才是真正“全世界的音樂”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