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麗-塔:舌尖得由上顎向下移動三次,到第三次再輕輕貼在牙齒上:洛-麗-塔。”書籍開首第二句和狄更斯在《雙城記》裡的“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一樣因完美貼切地概括整本書的主旋律而被譽為開篇佳句。“洛麗塔是我生命之光,慾念之火,同時也是我的罪惡,我的靈魂。” 開篇首句為整本書奠定了挑戰世俗道德的基調,相較於這赤裸裸的告白,第二句更內斂細膩,更能突出亨伯特對洛麗塔用情至深,更得我心。
ADVERTISEMENT
作為曾經的禁書,出版後隨之而來的指責謾罵在所難免。在恥辱柱上,貶低女性,猥褻幼女,性變態等罪名化為釘子把它釘得牢牢的。作者的好友亦曾於書籍出版前規勸他不署作者姓名,但最後作者還是選擇坦蕩面對。所幸的是,文學評論家努力不懈挖掘其文學價值,驚歎於獨闢蹊徑的寫法,最後才為其洗脫了不道德的罪名。
出於崇敬心態,掀開扉頁,讓文字徜徉入目,有鑑於作者好咬文嚼字,引經據典,若非對西方文學或文化有一定了解,可能就陷入文字迷宮裡。所以整個閱讀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半途有試過飽覽繽紛字花卻覺得興味索然,間中還穿插了其它書籍。但耐心終得邂逅陶淵明,閱畢心情就霍然開朗了,這就叫成就感啊!
角色都是悲劇人物
閱讀過程時而激憤於亨伯特的狡猾算計,時而不屑於洛麗塔的桀驁不馴。徐徐深耕,絲絲愁緒漫上心頭。小說裡的角色都是悲劇人物,亨伯特的精神病歷以及童年的遺憾致使其對幼女的迷戀,引領他一步步邁向毀滅。從字裡行間可感受到他對洛麗塔的關愛,每一個細微的動作,每一個細膩的表情,他都能鉅細靡遺地反芻複述。一開始我也打從心底厭惡他,但當洛麗塔拒絕重回他懷抱時的悲傷反應以及卷末他為洛麗塔出頭報復時的莽勇,從汙穢扭曲的慾望裡也可窺得一絲真誠的愛。如果他的維納斯不是孩童的形象,而是更年長一點已邁入成年的少女,或許他受到的譴責也不會這麼強烈。
至於洛麗塔,性格使然,造成她和母親之間關係不和諧。但命運作弄人,最後他也和他母親一樣,不能和自己相愛的人一起。此書以亨伯特的回憶錄方式寫就,對於她的感受,她的立場只能從亨伯特的視角捕捉到一些蛛絲馬跡,對於她真實感受只能管中窺豹。曾於報章讀過一篇類似案件的新聞,女老師因與中學男生相愛而鋃鐺入獄。男同學堅守真愛直至老師出獄,幾年後報章追蹤報導上的兩人照片,男生因歲月催化更顯成熟,若非特意提起,兩人看起來就與一般情侶無異。
禁止童婚,仍有阻礙
童婚在古昔社會是再普遍不過的事,即使現今某些地區依然是可接受的文化。為信眾進行宗教祭祀的印度聖女披著華麗衣裳,但充其量不過是掩蓋僧侶和婆羅門長老獸慾的遮羞布。我國七州州政府無意修改法律禁止童婚也惹來爭議,但並未掀起太大波瀾。為孩童權益發聲的伊斯蘭姐妹會(SIS)卻早已遭雪州裁定為“異端兼偏離伊斯蘭教義的組織”。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