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5日訊)高齡92歲的黃崇銳與妻子譚麗屏(已故)花費15年時間,成功出版《溯源尋根:吉蘭丹華人遷徙足跡》,希望打破大眾對吉蘭丹華人的刻板印象。
“吉蘭丹人是不是還住在樹上?吉蘭丹的華人是不是都沒得吃豬肉?吉蘭丹華人需不需要包頭?”
陳志明:文化認同與種族不同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榮休教授陳志明在推介禮表示,很多人認為吉蘭丹華人已經被同化,實際上是文化再生產(Culture Reproduction),變遷之中有持性。他認為,文化認同和種族認同是不一樣的。
“他們雖然在家裡說著一口流利的馬來語,但他們不管到哪裡都自稱是華人。他們住的房子雖然是高腳屋特徵,但是他們祭拜的神臺仍然跟隨華人傳統文化,擺放在大廳,面向大門。”
陳亞才:學無止境應實際行動
另外,文化資產保存委員會主席陳亞才表示,華社時常都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實際上,他認為華社有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我們應該發揮其作用,作出更多成果。
他說:“學無止境不能只成為口頭禪,應該變成實際行動。高齡92歲的黃崇銳以身示範,我們不應該拿年齡當藉口。”
黃崇銳:盼養成記錄族譜習慣
黃崇銳對待文化保留的熱誠與恆心,使他對散落在吉蘭丹各個村莊長達200多年的神主牌進行研究,證明了吉蘭丹華人的歷史不比馬六甲遲。神主牌上面清楚記載著每個村落成立的年代,平均為18世紀中。
黃崇銳也在推介禮強調了族譜的重要性。他表示自己在探討歷史的過程,時常因為老一輩人已故,而無法更深一層去探討更加久遠的事情。他希望這一代人能夠養成記錄族譜的習慣,以免成為遺憾。
他表示,中國傳統重男輕女,族譜都只記錄男方姓氏的傳宗接代,但是這個時代講究男女平等,雙方的世世代代都應該被記載。
《溯源尋根:吉蘭丹華人遷徙足跡》書籍成功出版的同時,黃崇銳的學生已經完成初步翻譯,決定在不久後推出馬來文版本,讓更多友族同胞瞭解華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