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共有10%的電力源自水力發電。其中,金馬侖就有8座大小不一的水力發電站。它們從1960年左右已陸續投入運作,最新一座是2016年啟用的烏魯日萊(Ulu Jelai)發電站。
我國主要電力來自燃氣或燃煤火力發電,皆是不可再生能源;水力發電則屬於可再生能源。儘管如此,水力發電也有困難和侷限,例如興建水壩時犧牲掉的原址地貌和村落,以及龐大的維護和清理費用。國能發電私人有限公司(TNB Genco)總營運長拿督羅斯蘭(Dato’ IR. Roslan Abd Rahman)透露,單是金馬侖的水力發電站,每年就得耗資4000萬令吉維修,以及清理淤泥與垃圾。
ADVERTISEMENT
報道.攝影:本刊 白慧琪
部分圖由受訪者提供
在馬來西亞半島,國家能源(TNB)子公司國能發電私人有限公司(TNB Genco)旗下的水力發電站包括霹靂河水力發電站(發電量1249兆瓦,MW)、肯逸湖蘇丹馬末水力發電站(665兆瓦),以及金馬侖水力發電站(633兆瓦)。
從霹靂打巴開車上金馬侖,14哩處是拉打依斯干達(Lata Iskandar)瀑布,遊客常駐足拍照。繼續上山,17哩處的Jor有一座蘇丹尤索夫水壩,再往上到冷力(Ringlet)是蘇丹阿布巴卡水壩。從冷力岔開往瓜拉立卑途中,又會經過蘇蘇水壩(Susu Dam),就是烏魯日萊發電站使用的水庫。
其實,從吉蘭丹的德龍河(Sungai Telum)開始經過彭亨金馬侖,再到霹靂,同一水源一共流經7座水力發電站。分別是:彭亨甘榜拉惹(Kg. Raja)、瓜拉特拉(Kuala Terla)、羅賓盛瀑布(Robinson Falls)、哈布(Habu)、霹靂的Jor、Woh和Odak發電站。每次發電後,水源都會經特殊處理,確保乾淨再排入河流或水庫,又流入下個發電站。
水力發電利用河流或水庫的水位落差產生的壓力,推動渦輪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根據能量不滅的定律,這是一趟勢能轉換成動能、電能的過程。金馬侖位於山區,有地勢落差的優勢,有些發電站利用河流、瀑布、池塘本身的水位落差,有些則是截斷河流集結成水壩。
剛過去的8月10日與11日,本地眾多媒體受邀參訪Jor的蘇丹尤索夫發電站與蘇丹阿布巴卡水壩,以及烏魯日萊發電站與蘇蘇水壩。
【Jor蘇丹尤索夫發電站】
位於打巴往金馬侖19哩的Jor蘇丹尤索夫發電站,啟用於1963年底。發電站水源來自冷力的蘇丹阿布巴卡水壩,兩處車程約20公里,之間接駁的地下水道則僅有7.42公里。從地面進入地底發電站,還需駛過800公尺長的隧道。
國能金馬侖發電站總經理薩艾旦(Sa’aidan bin Abu Hasan)指出,Jor發電站共有4組橫向發電機,由渦輪(Turbine)和發電機(Generator)組成,每組發電量為25兆瓦。發電原理和物理課本的發電機(Dynamo)原理類似。水壩蓄水取得一定儲水量和水壓後,透過地下水道引到發電站,由注入器(Injector)注水推動渦輪轉動,再由發電機產生電能。此時電壓為11千瓦(KW),升壓至132千瓦後透過隧道旁的電纜傳輸到地面的開關站(Switchyard),再傳到電力輸送線供應全國電網(Electrical grid)。
參訪當天,恰好其中一座渦輪機拆卸維修。雖不見渦輪,但看得到上下各有一個注水器。這些發電機每3個月都會例常維修,8年一次全面維修。薩艾旦指出,這裡的發電量雖不比其他大型發電站高達1500兆瓦,但不代表不重要。如果全國電網頻率突然不平衡,他們就必須馬上啟用多一個發電機來平衡頻率。
發電站的“敵人”──淤泥與垃圾
羅斯蘭透露,金馬侖水力發電站遇到最大的挑戰便是水庫淤泥沉積,以及家庭或農業垃圾、土地開發廢料阻塞。每年,當局都需耗資4000萬令吉的人力、物力來挖沙,並清除這些沉積物和阻塞物。
他解釋,若以蘇丹阿布巴卡水壩為例,1963年啟用時的儲水量為100%,經長年累月泥沙淤積,如今只剩下49%,嚴重影響了水壩操作。第一,淤泥和垃圾阻擋水庫進水口;第二,水庫的儲水空間變少,如果雨量太大,水位很快就會抵達危險水平,屆時水壩自動洩洪機制啟動,就可能造成下游聚落髮生水災。
其實,早在2013年10月23日凌晨,下游巴登威利(Bertam Valley)就曾因水壩洩洪引發嚴重洪災,造成4人死亡,損失慘重。薩艾旦透露,水壩下游河道的流量本應為每秒220立方公尺,當時只剩下每秒5立方公尺。當年災後,政府便撥款3100萬令吉,由水利灌溉局和國能配合興建“U channel”水泥河道,拓寬原有河道。
在冷力-雙溪哥央路近水壩路口,當局也興建一座社區中心,在緊急時刻可充作避難中心。薩艾旦指出,蘇丹阿布巴卡水壩的正常水位介於3490至3499呎。一旦到達警報水平3506呎就會響起間斷警報聲通知居民;若到達危險水平3509呎,就會響起持續警報聲,號召約3000名居民疏散到社區中心。
【烏魯日萊發電站】
從冷力前往瓜拉立卑途中的巴登威利烏魯日萊發電站,水源則是蘇蘇水壩。這裡用的則是直式發電機,發電原理與上述一樣。蘇蘇水壩原址有3座村落,其中一座為蘇蘇村(Kampung Susu),水壩因此得名。而遭受波及的村落則搬遷到鎮上,國能也興建住宅作為賠償。
蘇蘇水壩水源來自3條河流,其中30%由巴登河(Sungai Bertam)直接流進,30%截自樂美河(Sungai Lemoi)和40%截自特倫河(Sungai Telum)。
受限於地勢、環境,適建水壩地點漸少
羅斯蘭披露,因應氣候變遷,國能目前計劃於2035年前減低煤炭發電50%,並減少碳排放量35%。水力發電雖然是可再生能源,但要興建水壩也需要深入、仔細且長時間的研究。目前,國能最新的計劃是在吉蘭丹話望生建造能吉利水壩(Nenggiri)。
水力發電的發展也受限於地勢、環境等因素,適合建造水壩的地點也越來越少。羅斯蘭說,“現在有幾種比較環境親善的燃料,例如氫氣和氨氣,都是可以嘗試降低煤炭使用的方法。”不過,他也表示,這必須等原有的購電協議(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PPA)完成。再者,新的能源技術還在研究階段,尚未成熟,所以成本還是很高,還需耐心等待。
相關稿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