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阅读力和学习力的提升,会增加国家的竞争力和生产力,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努力的一部分。
ADVERTISEMENT
“香姐姐。我喜欢那个持续默读的时间,希望可以更久一点。”
“我喜欢这个营会,因为可以看到好多不同种类的书。”
“本来我只喜欢阅读英文书,现在我发现中文书原来也这么好看。”
“香姐姐,我好喜欢那个没有人打扰的阅读时刻,我可以安安静静好好阅读,在家里弟弟会一直吵我。”
这些都是我参加成为义工妈妈,加入女儿学校第一次举办的儿童阅读营结束后,小学生给我的反馈。看着小孩们那一双双纯净发亮的眼眸,我的心被深深的触动。
看到我本来第一天参加了半天就喊无聊要回家的女儿,最后告诉我,“妈咪,我喜欢那个默读时间,可以静静的看书,我总共看了4本耶!多希望营会可以更久一点,明年我还要来。”
那两天循序渐进的持续默读时间在她身上发挥了魔法。
在这个大人和小孩都机不离手的年代,看到120个小孩和所有的工委们放下手机,手上拿着一本本的书,坐着、蹲着、躺着,各种姿态散布在大礼堂的每一个角落,我环顾四周,望着那一张张专注的小模样,泪浅的自己差一点就被这样的画面弄哭。
这些小瓜们这样心无旁骛的徜徉在书海里,虽然是短短的两天,这一幕的背后却是校方用心花了很多时间筹备,是很多人付出的心血才拼凑出的画面,还有家协的鼎力支持。出席的学生有主动想参加的、有被父母“逼“着出席的,有半推半就的、有一知半解着究竟这个阅读营“是啥的”、有不反对也不积极但父母报名了就赴会的。
这个营会获得大马儿童文学协会的联办,他们负责培训我们这些没有荐读经验的工委,里面就包括了义工家长、老师还有仍在师训学院培训的“准老师”们。营会开始的两个星期前我们就要把一本书看完,滚瓜烂熟的吞进肚子再消化出来,然后在培训的时候讲出自己的读后感,再和小组成员集思广益想尽法宝和被指导怎么吸引让小孩想阅读一本好书,甚至在设计柜台上,每一个细节都认真进行,没有马虎。
阅读营最有心思吸引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的地方,是那个把荐书环节变成看电影 trailer的抢票环节。工委被分成8组,经过专业培训的我们,负责使出浑身解数让小孩抢我们的票,吸引小孩们到我们的组听故事。
电影看完之后就进入小孩选书的默读时间。经过这样的铺排,本来不喜欢看书的小孩在看电影时间结束后会去抢着要看工委们刚刚介绍的那本书。这是两天阅读营的主要活动。经过持续循环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颗阅读的种子。
看到“准老师”尽心尽力的参与,从带动唱的团康活动,还有学校的老师卸下平日的威严形象,倾尽全力的扮鬼扮马荐读,吸引孩子们抢读一本书,我都感恩,我们的孩子都遇见了好老师。
看到愿意为孩子的学习多走一里路的家长,老师,我深深的被触动。
出席的孩子有些是父母“逼”来的,但是我很记得且深深认同曾经一位教养孩子有方的姐妹说过的一句话, “10岁以前”是父母替孩子做决定的,因为他们还不会分对错,他们的兴趣都是父母慢慢塑造与培养的。
要办成这样的营会,除了前面有不忘初心的老师,还有愿意配合校方开启阅读那一道门的家长。没有天生喜欢阅读的孩子。这个好习惯,是父母需要付出心力陪伴的。
营会检讨的时候, 看到老师们分享举办这个营会的一路走来,背后的辛酸而忍不住的泪水,我的心有很多的感触。在这样的速食科技时代,手机的魅力巨大无比,要让一个人静静的阅读,爱上阅读,实在太艰难。
教育部副部长马汉顺日前揭露大马人每周阅读3小时,落后于中国、泰国、印度等国家,我想3小时还算不错了,问一问你身边的人每周看书的人他们的阅读时间会超过3小时吗?
深深认可郭史光宏老师说的“阅读力,就是学习力”。翻开一本书,可以打开一个世界。
阅读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阅读力和学习力的提升,会增加国家的竞争力和生产力,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努力的一部分。
从阅读营开始在学校推广阅读风气,打造书香社会,父母再配合陪伴孩子进行保温的阅读习惯,一个小孩的阅读习惯就是从这样开始塑造的。
你愿意推开那一道阅读的门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1.这回轮到我“被教育”了!
“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平时学生犯错,我总是让他们写文章长知识。这次轮到我“犯事”,他们岂会轻易放过?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明明是星期三,我却把时间表记成了星期四。按照“错误的记忆”,4A原本没有华文课,我却安排了一场辩论比赛。而本该有课的4E直接成了“弃婴”。
等我辩论结束后神清气爽地走到4E教室门口,他们起哄说:“老师,你的课已经过了。”我当场石化,脑袋里一连串问号:“我的课不是第三、第四节吗?”回过神来,才明白是自己记错了时间表。
我试探性地问他们:“那刚才两节课,你们都干嘛了?”
他们同声同气:“站着朗读了3篇文章。”
嗯,真乖。
“老师,我去办公室找你3次,都找不到。你的闺蜜还打电话给你,你都没接。”
就是那么恰巧,我当天没带手机出门。因为担心辩论赛激烈声会吵到SPM考生,所以我们在会议室进行,他们当然找不到我。
接着,判决书下达——“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全班热闹起来,像似支持同学的建议。哦,这回轮到我感受“被教育”的力量了。我对他们回眸一笑,僵硬得像断了电,然后瞬间消失在课室门口。课室里传出笑声。我心里嘀咕:行,我写,反正我天天都在写!写完再让你们写读后感,看你们后悔不后悔。于是,有了这篇文章。既然是华文课引发的,就当抒发我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吧!
2.华文让我踏上写作之路


当年,我在他们的这个年龄,便对华文情有独钟。在那个没有手机、少有诱惑的年代,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阅读中。青涩的青春年华里,我怀抱着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每天清晨4点就设闹钟起床,点起油灯细细品读。后来,在二姨家第一次接触到《马来西亚日报》。由于家里没有订报纸,我便经常跑去二姨家读报。那时,我特别喜欢追读报章上刊载的严沁小说——《鬼屋》。
偶然间,我又发现了报纸上的“莘园”版投稿天地。那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流连忘返。渐渐地,一颗写作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萌芽,开始激发我提笔写作的渴望。从此,我对华文的热爱更加深厚,为写作迈出了初始的一步。于是,我用笔名“雅雅”开始了写作之路,用笔尖把文字爬成一格一格的小世界,投稿给《马来西亚日报》的“莘园”版。幸运的是,不少作品被录用刊登。这让我备受鼓舞,加上稿费的激励,写作变得格外勤奋。起初,我的文章大多是虚构的小故事,后来,我尝试写小说。或许是因为对小说的热爱让我拥有许多天马行空的遐想,非常幸运,那时创作的小说《错过》被连载刊登,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这些作品的剪报,我已经小心保存了30年,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如今回头读那些稚嫩的文字,总会忍不住莞尔一笑。
3.用华文书写青春与梦想
中六那两年,学校未开设华文班,这让我感到十分失落。但我和另外4位同学决定自修华文。回忆起那段日子,手中常常捧着厚厚的《三国志》。那是文言文版的,阅读起来十分艰难,也不容易理解。为了更好地明白三国的故事,我通过父亲的朋友借来一套《三国演义》的戏剧,反复观看。此外,每周二晚上,我都会准时收听电台广播的三国故事,再通过写作投稿的方式,加深对三国人物的理解。除了《三国志》,巴金的《寒夜》和《文选》中的经典篇章也深深吸引了我,它们的文字让我回味无穷。这些自学华文的经历,不仅磨炼了我的意志,也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最终,凭借中六成绩,我被师范学院录取。少女情怀总是诗。在师范学院时,我以“杨过”、“小龙女”为笔名创作了许多关于亲情与爱情的小说,收录于《凿石集》。这些文字承载了我的青春记忆,记录了我与华文文字相伴的美好时光。因为热爱华文,我选择成为一名华文老师。回首这段历程,虽充满挑战,却让我更加珍视学习华文的初心与收获。
问我为何爱华文?都是因为阅读小说和写作这两件事。
巴金说:“我之所以写作,不是因为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我想,我也一样,生活中拥有不一样的感情,触动书写的灵魂。
对我而言,热爱写作或许源于对丰富生命足迹的感悟,抑或是因在平凡生活中捕捉到了那些不平凡的瞬间。青年时期,我逐渐学会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捕捉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身边隐藏的美好与自己独特的生活故事。在这一阶段,以笔名“寒心”写作投稿,内容从小说转向散文,因为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将心中所想化作文字倾泻,用文字交流情感,记录点滴心绪。后来,我参加了傅承得老师的讲座。记得傅老提到,写作要为自己的文字负责,因此他始终以真名投稿。从那次讲座之后,我也放下了笔名,开始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投稿。这段期间写作逐渐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我开始勇敢地表达自己。这时我发现,写作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理解自我、关怀世界的心灵实践。通过写作,我得以深入探索内心,同时与外界建立更深的联结,让生活的点滴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写着写着,我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散文集——《记忆·卷起千层浪》,字里行间记录着自己的真实故事。
4.推广华文写作 传承文字之美


能继续用华文写作,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深感庆幸,自己遇到了许多愿意执笔写作的学生。这些年来,因为对写作的热爱,我在校内积极推广写作的风气,与学生们一同踏上这条文字之旅。从最初的不情愿、不知如何下笔,到如今他们愿意写、能够写,这一点一滴的小蜕变,思维的逐步成长,总是让我由衷地欣慰与欢喜。
每年都有多项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写作比赛。我常对学生们说:“写吧,得不得奖并不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参赛,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只有不断练笔,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相信,每一篇文章都会成为他们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



尽管有些比赛未必受到教育部的正式认可,但我坚信,学生们正是通过参赛,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写作技巧。他们不仅丰富了写作题材,拓宽了视野,还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对生活的观察力。那些愿意写的学生,总能让我看到他们在不断进步;而那些抗拒写作的学生,却始终停滞不前,即使勉强拿起笔,也难以下笔。这就是差距所在。写作的路,需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真正的关键在于坚持。这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心之所向。
在校园推广写作并不太容易,繁琐的审核工作常让我感到疲惫。然而,每次有学生递交作品,我总会全力以赴,或许是因为珍惜他们的努力。每当看到他们在比赛中获得,脸上洋溢着喜悦,我内心也充满难以言喻的满足。这份满足感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在推广华文教育的路上倾注更多心力。
因为华文,我们相遇,这是一场心灵的共鸣,更是一份传承的使命。因为热爱华文,我们携手踏上写作的旅程,用文字记录心声,用故事点亮生活,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独特篇章。写到这里,我才发现,这篇文章早已超越了被学生“惩罚”的初衷,而是自己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在学生的激发下重新涌现。愿每一个文字,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每一次书写,化为创造未来的起点。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