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3日綜合電)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將於本週起陸續揭曉,第一個宣佈的獎項將是醫學獎,預計最快於大馬時間週一下午5時30分公佈得主,預測得主難度極高,但有分析師認為,今年有可能是研究阿茲海默症、乳癌、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疫苗的學者獲獎。
而本屆奪獎熱門名單中有3名華裔傑出科學家或工程師,分別是甫奪下拉斯克醫學獎的香港中文大醫學院分子生物學臨床專家盧煜明、拿下2022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的美籍神經科學家李文渝及加州史丹佛大學教授、製造柔性“電子皮膚”半導體聚合物的化學工程師鮑哲南。
ADVERTISEMENT
專家分析,認為今年生理或醫學獎得主,可能會是帶領人類進入染色體時代的領航者,或研發mRNA冠病疫苗的先驅。
科睿唯安(Clarivate)科學資訊研究所分析師潘德柏裡每年會根據論文被引用次數最多、獲得學術榮譽等跡象,列入一份可能獲獎的名單,自從2002年至今,有64位諾貝爾得主在他預測的名單之內。
潘德柏裡指出,研究細胞內畸形蛋白質聚集,解謎帕金森氏症、漸凍症、額顳葉失智症的神經病理學者,有可能是今年得主,任職美國賓州大學的華裔美籍神經病理學家李文渝2006年發表的相關論文被引用超過4000次。
今年的醫學獎也可能緊扣對抗冠病疫情,研究免疫學的耶魯大學醫學院學者謝爾澤,以及匈牙利出生,已獲得幾乎所有其他主要醫學獎項的美籍生技科學家卡林柯可能會因為她和賓州大學前同事魏斯曼突破性的mRNA研究而獲醫學獎,該研究直接促成了由輝瑞和莫德納製造的首個對抗冠病的mRNA疫苗。
此外,與乳癌、卵巢癌有關聯的BRCA基因變異,地中海型貧血的基因治療等,相關學者也可能獲獎,被提及的學者包括1990年發現了BRCA1基因導致遺傳性乳腺癌的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瑪莉-克萊爾·金、哈佛醫學院的歐爾金也被列入可能獲獎的名單。
盧煜明被譽為“無創產前檢查之父”,上月杪才獲頒今年拉斯克醫學獎,而拉斯克醫學獎被譽為諾貝爾醫學獎的“風向標”。盧煜明發現了一種使用孕婦血漿檢測胎兒DNA的無創檢測的方法,可以檢測與唐氏綜合症相關的特徵異常,準確度超過99%,亦可避免羊膜穿刺法之相關流產風險。
“諾貝爾周”慣例於每年10月初開始,從週一起每天將依序揭曉醫學、物理、化學、文學、和平獎,下週一則公佈經濟學獎得主。每位得主除了獲得證書與獎牌,還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418萬令吉)的鉅額獎金。
以美國為基地的男性研究人員多年來的諾貝爾科學獎上佔絕對優勢。去年,12名男性和 1名女性獲得了諾貝爾獎,而所有的科學獎皆由男性所得。
諾貝爾的提名與評審程序極度保密,依慣例提名名單要封存50年,外界總難料中評審的心思,各方專家揭曉前的預測也常有跌破眼鏡的狀況。各種創新的學術研究,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試煉,證明這項研究經得起考驗,因此諾貝爾得主往往是年事已高的科學家或作家,僅有和平獎這個獎項比較會反映最近發生的時事,諾貝爾委員會稍早透露,今年共有343位候選人被提名角逐和平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