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拓宽文化视野

|
发布: 7:00am 03/10/2022

陈亚才

马口

拓宽文化野视

奉献大典

阿蔓女神

Kalasam

陈亚才

马口

拓宽文化野视

奉献大典

阿蔓女神

Kalasam

陳亞才/馬口印度廟奉獻大典

作者:陈亚才
陳亞才/馬口印度廟奉獻大典
完成祭拜眾神的儀式後,宗教師、嘉賓及信眾準備到主廟進行感恩與奉獻大典及寺廟裝修竣工的灑聖水儀式。

印度廟每12年舉行一次感恩與奉獻大典,稱為Maha Kumbabishegam,也稱作Kudamulukku或Perunchaanthi,這是屬於印度南方的宗教儀式。Maha即摩訶,大的意思;Kumba是指壺或罐,Abhisegam是指塗油或灑聖水使之具有神性的宗教儀式。具體言之,就是在金屬器上灑聖水,以增添諸神的神性與法力。

這個大典舉行為期多天的祭祀法會,從幾天到數十天不等,叫做Yanthra Pooja。有的寺廟也藉助這個大典粉刷寺廟、裝修美化、擴建、增添神龕等,但並非每一座寺廟都在每12年進行大型工程。

ADVERTISEMENT

馬口印度廟(Sri Maha Muthu Mariamman Temple Bahau, NS)供奉的主神為Mariamman,簡稱(Amman),屬於印度南方神祇,特別是Tamil Nadu邦的民間信仰,屬性乃雨水之神,能夠治癒天花、水痘、痢疾等疾病的女神,相當於醫藥女神。Muthu Mariamman的字面意思就是“能夠帶來充足雨水的阿蔓女神”。印裔同胞百年前東渡來馬,初期多半在園丘工作,他們供奉原鄉的神祇,祈求阿蔓女神保佑,在異鄉生活順心順意。

陳亞才/馬口印度廟奉獻大典
嘉賓在灑聖水儀式前合影;背景為寺廟的大門塔,灑聖水儀式是在門塔的頂端舉行。
陳亞才/馬口印度廟奉獻大典
感恩與奉獻大典是在寺廟正門的大門塔、側門門塔以及主神塔的頂端舉行灑聖水儀式,信眾和路人在廟外觀禮。

灑聖水儀式場面壯觀

此廟今年配合感恩與奉獻大典,舉行為期9天的法會,從9月1日至9日,最後一天最為盛大,聖典的一項重要儀式,就是在寺廟正門的大門塔(Raja gopuram)、側門門塔以及主神房間上方的塔(Vamana)頂上的金屬容器Kalasam灑聖水,這幾個地點同時進行,其中以大門塔和主神塔為主導,由資深宗教師引領,根據宗教經典的規範進行。

Kalasam是以金、銀、銅、黃銅、鉛5種金屬製成,門塔上的Kalasam從3個到9個不等,一般都是單數;而主神和副神塔頂上,通常只安置一個Kalasam。

馬口阿蔓女神廟完成裝修工程,整座寺廟雄偉壯觀,因此儀式特別隆重。大典當天,寺廟附近一帶都封路,警方、RELA以及馬口市議會各單位全面配合,官民合作,老天作美,儀式莊嚴,鼓樂喧天,印裔同胞都盛裝出席,人山人海,非常壯觀。為了灑聖水儀式,廟方搭起臨時鷹架。

陳亞才/馬口印度廟奉獻大典

陳亞才/馬口印度廟奉獻大典
位於大門塔、側門門塔以及主神塔頂端的金屬容器,通常都是單數,稱作Kalasam;感恩與奉獻大典就是在Kalasam上灑聖水。
整修完畢,變身多樣化現代寺廟

阿蔓女神廟的硬體建設,除了寺廟,還有一座禮堂大樓,附設圖書館、小講堂、可供舉行婚宴和大型活動的大禮堂及8間客房的民宿。此廟也開辦教育與文化課程與培訓、提供結婚註冊等服務,可謂功能多樣化的現代寺廟。

2021年10月19日,我曾隨同YB張聒祥參觀這座雄偉精緻的寺廟,當時裝修工程大致上已經完成,只是尚未安置各個神明的塑像。寺廟建築宏偉,工匠和建築材料都是來自印度,工藝技術相當精細。

馬口阿蔓女神廟所在地早年是Berkley Estate橡膠園,後來易名為Tai Sho Estate。寺廟土地是由已故Mr V.K. Kalayana Sundaram捐獻;此廟創建於1904年,最初面積只有40呎乘20呎,至今有118年的歷史,如今面積已經大幅度擴大。

陳亞才/馬口印度廟奉獻大典
感恩與奉獻大典儀式完成後在廟裡合影:馬口州議員暨森州行政議員YB張聒翔(左起)、馬口Amman廟主席Paramasivan Pillai、宗教師Sivagama Kiriya Pooshamam、森州前國會議員及前州行政議員Dato Dr. L.Krishnan、陳亞才。
陳亞才/馬口印度廟奉獻大典
馬口Amman廟的藻井(即寺廟天花板上的圓頂)色彩繽紛、構圖整齊、圖像密集,在國內印度廟中非常少見。

感謝YB張聒翔的邀約與安排,讓我有機會完整參與觀察馬口阿蔓女神廟在今年9月9日舉行感恩與奉獻大典,尤其是站在大門塔上方,近距離觀看儀式的進行,這種機會可遇不可求,使我對Maha Kumbabishegam這個儀式以及Kalasam這種容器及其象徵意義,有更具體和踏實的認識。

在古代,寺廟的Kalasam收藏各種穀類種子,作防災用途,即一旦遭遇乾旱或大水侵襲農作物,Kalasam的穀類種子可供重新播種,具有防範於未然的民生關懷。所以,每12年更新收藏的穀類種子,以便必要時可供使用。隨著科技發達,已經不再需要這種防災措施。

為何感恩與奉獻大典每12年才舉行一次?這是根據宗教經典的規範而定;比較現實與生活化的說法是:由於這類大典涉及的法會天數很長,耗資可觀,需要長時間的籌備和募款,一般印度廟也不會每12年都進行大典。

陳亞才/馬口印度廟奉獻大典
馬口印度廟贈送的紀念布條,這是配合每12年舉行一次的感恩與奉獻大典Maha Kumbabishegam而製作的布條,通常在儀式時折成長條狀掛在嘉賓脖子上,表示歡迎。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