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月亮这意象是诗人、写词人、艺术家等的创作灵感,它不仅是高悬在夜空中冰冷的天体,也是人们寄托思想情感的载体。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抒写思念之情;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发思乡之情;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从自身角度抽离,从宇宙角度观照,问了两道至今仍无人能回答的问题,使时间和空间在诗中得到无限的扩大,只因诗里出现“宇宙意识”,影响了李白、王维等后辈诗人,如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ADVERTISEMENT
你是否想过为何东方的桌子,多半是圆的?为何西方国家的桌子都是方的?圆,在一个文化里,它是一种对残缺的对抗。蒋勋在台北TEDx演讲中如是说。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最著名的典故是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故事基调围绕着离别和思念,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的情感价值──团圆。苏轼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传颂千年,诗词被现代创作人谱曲,俨然成为中秋节最重要的主题曲。世界有太多战乱,太多流亡,太多悲欢离合,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渴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许美静的〈城里的月光〉──“看透了人间聚散,能不能多点快乐片段?”,歌者唱着“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梦一字,承载着无数人对圆的渴望。
山脚下男孩的〈月亮圆〉,月亮的意象在歌词里象征什么?居住在充满人工光害的城市,对着发光的电视、电脑屏幕,可有心思看月亮?还感觉到月光吗?当月光消失了,每个月都有一次的满月还是人类的共同记忆吗?倘若不是,那中秋节的意义又是什么?歌者想让孩子们与历史对话,知道古老的神话源自何方,切记勿忘。Eiva林丽谦的〈oùest la Lune〉──“看着月亮/它好像在对我说悄悄话”,又回到与月亮对话,虽然内容与团圆无关,歌者表达的是无论在哪里,月亮一直都在,陪着你,而那句“the moon hangs in the night like a candl elight”又让我想起张九龄的“灭烛怜光满”。
人生很漫长,记忆更迭不断,如果不记得有满月的夜晚,活着应该很荒凉吧?遥看月光,诗句或歌词就会从心里冒出来,可以一生提领出来,享用不尽。
更多文章: 林佚/从爱国歌曲看人民的国家情感 Tom Phan/不做被流量绑架的音乐 ian/洛Lokk《E-project002》本地独立音乐专辑观察日记vol.1 Chris/浪漫的歌曲创作 Chris/歌曲创作的工厂流水线 林佚/本地创作与诗词情意结 林佚/如果我有一百万 林佚/生是巴生人,死是巴生魂 Tom Phan/五条路上的屋顶演唱会 林佚/本地词人竞争力 ian/面包与理想 林佚/用Fender创造大马人的时代记忆──Pop Yeh Yeh Tom Phan/那才是真正“全世界的音乐”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