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細數馬來西亞留學臺灣的歷史,它已有70年的歷史。不過,這段歷史鮮少被完整地敘述或形成文字般流傳。除了常見的學術抽象化或依附學術框架的討論,更多的是來自於學長姊與學弟妹般私底下的經驗交流,而且常帶有傳承的意味。目前,以多人共同撰寫的兩本回憶文集《我們留臺那些年》與《我們返馬這些年》,應屬市面上相對擁有完整敘事的留臺人故事。
ADVERTISEMENT
今年6月,杜晉軒第二本著作《北漂臺灣:馬來西亞人跨境臺灣的流轉記憶》可算是完成留臺人故事的另一張拼圖。作者留學臺灣,其新聞與學術專業的訓練,也在臺灣的媒體行業尋得發揮之處。早前本著對留臺故事的好奇與熱情,也從歷史的廢墟與檔案中,挖掘出政治受難者的故事,撰寫了第一本著作《血統的原罪:被遺忘的白色恐怖東南亞受難者》。這本書也榮獲2020年《星洲日報·讀家》的十大非文學類選書。
有別於《血統的原罪》明確的寫作意識及其嚴謹文字,《北漂臺灣》的行文敘述更接近說書人的口吻。從導論的一開始就闡明自己的留學臺灣,以個人經驗照映出這段歷史的輪廓——哪些因素、哪些影響以及後續作用等,後面則開始說明歷史背景與相關政策(第一、第二章),而從第三章開始介紹不同領域與相關的人物出場——當然,這自然是作者的分類。
書籍採取說書人口吻的報導式敘述,或許也與作者的新聞專業有關。這樣的行文可以讓讀者快速進入狀況,同時它也能讓寫作門檻降低。雖說如此,縱覽整本書也能感受到作者對於某些章節是較能夠掌握,而有些章節則是寫起來吃力,也較不自信。甚至,作者連基本的事實陳述也都搞錯了。
“難免囿於此時此地的偏見”
以筆者相對熟悉的第九章〈泛文化〉,其中寫到臺灣的星座詩社是這麼描述的:“1963年成立的‘星座詩社’,是由當時就讀於各大學的東南亞和港澳僑生所組成的”(277)。這一描述完全把它當成是外籍學生的詩社。實際上,詩社的活動範圍都在北部,而且多集中在臺大、政大以及師大3所大學,也不侷限於外籍生。“而且,與早期星座詩社、神州詩社時期追求“中華屬性”(即視來臺為迴歸‘中國文學’)的馬華作家相比,……”(281),這即是把前面誤解為“外籍生詩社”是對於迴歸中國文學的追求。
從基本事實的錯誤到詮釋偏誤,這可能是此書的一大毛病,但也盡顯說書人的本色。主編高嘉謙教授作序,他也說到,“當然也難免囿於‘此時此地的偏見’,或靠近臺灣政治光譜的另一端。”或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也應當留意書中的意識型態,是否具有基本事實的詮釋問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