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生那麼忙,有時間和精力閱讀嗎?”——會有這樣疑問的大概是港劇看太多。劇裡的醫生忙on call、忙救人、忙談情,忙到在閒暇的縫隙裡手中只能握著咖啡杯。偏偏戲裡就是沒幾場醫生手捧著一本(非醫學)書在翻閱的鏡頭。
ADVERTISEMENT
其實在醫生這個職業光譜裡,穿著白袍或手術服、肩上掛著聽診器,彷彿24小時都在on call的醫院醫生只佔一小部分。佔更大比例的是我們在政府或私立診所裡遇到的,跟白領上班族一樣定點上下班的醫生。不同之處是工作時長和週末,但也因人而異。有的醫生每天OT親自駐守診所直到夜晚關店,一天裡一半的時間都給了工作與診所;也有的固定請代班醫生,自己則朝九晚五。
實習和行醫頭幾年我在縣醫院工作,曾有過近似港劇《On Call 36小時》那樣的日子。那時候常常因為輪班值班而作息日夜顛倒,但也許當時還很年輕精神恢復特別快,所以在工作日下班後也仍有精力看書。只不過看的都是醫學工具書。我喜歡把當日在醫院裡遇到的不熟悉或棘手的病例記下來,下班回到家後從書架取出相關的書籍,然後從相關的章節開始一點點地延伸查閱到旁枝末節的知識點去。到了週休才是我的休閒閱讀時光。記得剛工作第一年,每到月底出糧的週末我就會逛書店買一兩本書;好幾次買了書以後還迫不及待在車裡邊吃零食邊看書。那時覺得有了點經濟能力,可以買自己中意的書而不必太在意價格,是十分幸福的事。在偌大停滿了車子的商場停車場中獨自在車裡“偷著樂”看書的時光,如今想來有點魔幻,卻又真實地點綴了那段一個人在外地戰戰兢兢行醫的歲月。
後來離開醫院成了私立診所醫生,工作與生活節奏變了,閱讀習慣也不同以往。在診所一般很少遇到急症,一上班通常就是坐在診室桌前直到下班。病人多的時段,時間過得比較快,但有些時段比如中午以後病人比較少,感覺時間就會過得很慢。於是為了殺時間,我漸漸養成在工作閒暇時斷斷續續閱讀的習慣。也是在那時候開始“懂得”讀中長篇小說——我一直以來看的小說類型是微型或短篇;由於習慣一氣呵成看完一個故事,長篇小說讓我遲遲不知如何下手。也或許是告別了隨時待命在生死之間分秒必爭的生活,心態比以前從容了,便不再覺得讀長篇小說是奢侈的事。
彷彿有忙不完的項目
醫生職業光譜裡還有另一大塊是非臨床醫生。雖然仍在醫療領域裡,但他們不看診不治病。他們當中有的做醫療科研、學術或與公共衛生有關的宣導、行政、規劃與實施等工作,類似於影視行業裡的幕後人員。我在冠病疫情期間完成公衛碩士然後轉向非臨床的這一年多來,休閒閱讀時間減少了許多。以前在醫院或診所怎麼忙,始終有“忙完一個病人”的分界點;現在卻彷彿永遠有忙不完的項目,心裡顧慮也特別多。心閒不下來,總是趕趕趕,竟不知不覺把閱讀習慣也趕到角落去了。
柴靜著的《看見》是我有限的閱讀書單裡最常提及的書。很多人對這本書的印象是作者的敢言,但我認為敢言不過是一名記者該有的本色。她的書寫最觸動我的地方是,在她努力嘗試透過記者之眼去“看見人”而不是“看見事件“的過程中,對自身與社會的反思,以及對人的理解。書裡有一段話,柴靜問集體約定服毒自殺同學群裡的其中一位生還者,一個六年級的小孩:
“在你看來,什麼樣的人能理解人?”
“聽別人說話的人。”
閱讀,大概也是另一種聽別人說話的方式吧。
【白袍醫師 讀者心(版主的話)+(一)】翁詩鑽醫生 / 我的閱讀時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