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发布: 8:16pm 05/10/2022

孩子

哈尔滨

读书

曹疏影

孩子

哈尔滨

读书

曹疏影

夫妻皆作家,如何啟蒙孩子閱讀?曹疏影:識字前 先感受世界

文: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陈敬晖
【曹疏影簡介】1979年生,哈爾濱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學士、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曾任北京大學五四文學社社長,2005年移居香港,現居臺北。著有詩集《拉線木偶》、《茱萸箱》、《金雪》、《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散文集《虛齒記》、《翁布里亞的夏天》與童話集《和呼咪一起釣魚》。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香港中文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和劉麗安詩歌獎。

如果雙親是作家,小孩的閱讀啟蒙會是怎麼樣?他們會不會比同齡小孩更早進入文字世界,小小年紀就讀遍萬卷書?

作家倒不急著要讀書識字,她會在孩子進入文字世界之前,用很多方法去打開他們的感官和讓他們感受這個世界,因為這些東西其實才是閱讀素養的基礎。

ADVERTISEMENT

作家曹疏影出生於中國哈爾濱,2018年與同為作家的丈夫廖偉棠還有一對子女從香港移居臺灣,不久前一家四口來馬來西亞參加花蹤文學獎系列活動,當曹疏影和廖偉棠在臺上談詩歌、談小說,10歲的兒子和5歲的女兒則全程安坐檯下。

廖偉棠曾經在國外媒體的訪問中透露,他們夫妻的分工是媽媽管孩子“智力”方面的事情,比如學習和遊戲,而他就負責孩子洗澡吃飯這些“肉體”上的事情,但當然精神的部分他也要幫幫忙,例如跟孩子互相講故事。

關於子女的閱讀啟蒙,曹疏影反倒特別珍惜孩子還沒有正式進入文字世界之前的那段時光。她會用很多方法去打開孩子的感官讓他們感受這個世界,比如聽雨聲還有感受不同事物的氣味、溫度和觸感。她舉例有一次,她給當時年紀還很小的孩子一根木棒,“我說你去敲家裡不同的地方都會有聲音,然後他去敲,發現每個地方的聲音都是不同的,而我身上都是肉嘛,他說媽媽是沒聲音的哈哈!”

這段開啟感官的時期非常重要,因為她認為感受是會存在孩子的心裡與大腦,等到他們進入文字世界就是編碼與解碼的時候。

她的孩子從很小就會翻書,早至還未坐立就已經開始翻呀翻,當然最初是從幼兒布書翻起,然後慢慢過渡到硬皮的紙本書。對於那個成長階段的孩子,她並不在乎孩子指認出什麼,“比如我不在意布上繡了一個兔子,他就要認識這是一個兔子,其實那不是重要的,反而是不同布面的質感如何,那些對他才是重要的。”

那個時期,她的選書原則是注重圖像,希望每一頁圖像都儘量是完整的。例如,如果圖像是鴨子,她不要求那鴨子必須逗趣可愛,也不希望那鴨子是動畫加工出來的,只求是趨於真實的鴨子。至於文字,“圖像旁邊可以有簡單文字,也可以什麼都沒有。”

之後,故事或敘事就會開始慢慢出現,當孩子發展手眼協調的技能時,很多設計給小孩子的玩具便是很好的敘事工具。例如,她通過串珠子就可以講一個故事,“比如一個太陽碰見一朵雲,然後它們怎樣、怎樣,那個就是故事最開始的出現。之後故事慢慢變得複雜一些,但都是切合他們的生活經驗。”

多接觸大自然 少接觸電子產品

曹疏影本身在工業城市長大,小時候很少接觸大自然,但孩子不一樣,她記得孩子第一張摸到樹皮的照片是差不多一個多月大的時候拍的,兩個孩子很小就已經放在草地上,在香港時還會去沙灘,即使孩子把沙子吃到嘴巴里她也不會太在意,因為這些都是孩子感受真實世界的最直接途徑。

對於電子產品,她儘量少讓孩子接觸,例如他們家裡沒有電視機,孩子至少3歲以後才會接觸這些產品。她說:“他們(兒女)兩個的差別很有趣,哥哥誕生的時候還沒有智能手機,但是妹妹出生時已經有iPhone,所以妹妹看到屏幕的直覺就會去滑,哥哥還不會這樣,人類的變化是很有趣的。”

事實上,近年已有很多研究指出,長時間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但她少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理由比較不一樣,她著重的是孩子能不能理解事情的因果關係。

她接觸過蒙特梭利教育,也認同蒙特梭利教育觀,即3歲以前的幼兒缺乏抵抗能力,他們會被動地吸收周圍的訊息,而且接收的訊息往往都是碎片化的。但她認為在小孩的成長過程裡面,因果關係非常重要,“為什麼小孩按了按鈕後,看見燈會亮他會那麼開心,還會反覆地去試?因為那裡面是因果關係。但電視的(內容)剪接破壞了因果關係,我會比較注重他們的經驗是完整的,也就是有起因才會有結果。電視對這方面會有妨礙,還有就是它完全讓小孩陷入被動地接收資訊。”

雖然希望少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但她自認沒有做到“很理想化的狀態”,只能說盡量,例如孩子6歲以前,她會跟孩子商量每週只能夠有多長的熒幕時間,大的範圍由大人制訂,小的細節則讓孩子有選擇。

為孩子教育 決定移居臺灣

在親子教育方面,她和廖偉棠的共識是注重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探索能力。像他們兒子小時候很喜歡粵劇,在香港還曾經上過臺表演粵劇,移居臺灣後沒有粵劇就喜歡上搖滾樂,目前正在學電吉他,他們夫妻倆的共識就是不要讓太多的課業壓制兒子玩音樂的時間。

當年決定從香港移居臺灣,她說主要考量是孩子的教育。雖然香港有很好的學校,可是很多公立學校依然是那種很重視成績和排名的傳統式教育,小學生到了五年級要考試(呈分試),六年級又要煩升中問題,加上他們住的地方比較遠,所以當時就有了移居的念頭。她說:“我們覺得初小階段,就三年級之前,我希望孩子還是把精力放在探索這個世界上,而不是去考分數。”

他們舉家移居臺灣是2018年暑假,兒子過去後正好上小學,女兒則是到了臺灣後才正式上幼稚園。起初夫妻倆難免擔心孩子不能適應新環境,“但他們兩個其實適應得比我們兩個大人要好!”曹疏影笑說。

人生觀在當了媽媽後有很大改變

在其他媒體的訪問中,廖偉棠曾經透露兒子出生時他寫過一句話,“我說這是我和你媽媽‘第一次選擇不自由’——我們都是很渴望自由的人,為了自由而付出,什麼都可以,但為了孩子,我們第一次選擇不自由。”

曹疏影又是如何看成家這件事呢?她坦言,“家長”這個身分確實需要去適應,她的人生觀在當了媽媽後有很大改變,變得順其自然。現在如果孩子有什麼不足或發生預期以外的情況,她不會著急地去處理,可能過了一段時間慢慢就會有辦法去解決。要是換作以前,她形容自己以前主觀意志比較強,但現在這種狀態中的她是很放鬆的。

除了作家這個身分,她也是媒體從業員,在香港期間曾經在《號外》雜誌任職,現任《端傳媒》文化版主編。

正職在身,她很難把工作拋在一邊然後去創作,可是還好她隨時可以寫詩,畢竟詩歌比起長篇小說短小精悍,她不必因為工作放棄寫詩,相反的,工作和寫詩對於她是互相刺激的關係。

除了寫詩,她也寫童話和散文,近期作品是2021年出版的詩集《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

談到寫作計劃,她最近特別想寫一本鏈接孩子世界和成人世界的書,目前想法是從孩子的舊玩具著眼,例如她以前到越南旅行時買過一隻兔子布偶,這個布偶後來成了孩子的玩具,她想跟大家分享這種孩子和大人的鏈接。

她在哈爾濱、北京和香港生活過,也到過很多地方旅行。對於孩子的理想成長環境,她不是沒有設想過,但她現在的心態是順其自然,不會刻意去想怎樣的環境才是最適合或對孩子最好的。眼下她看重的能力,是孩子如何反過來去適應環境。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