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執政之初,提出“精準扶貧”的新理念,短短8年令近億農民告別絕對貧困,極速完成中國曆代治國安邦的頭等難事,在建黨百年之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專家認為,“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有效贏得了農民對政權的認同與支持,奠定習近平在黨內的歷史地位,亦樹立了“人民領袖”的形象。
“鄉親們一天不脫貧,我就一天放不下心來。”2013年11月3日,正是在十八洞村,習近平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概念。他說:“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甚麼、養甚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ADVERTISEMENT
8年來,官方投入1萬6000億元扶貧資金,勒令地方政府立軍令狀,發揮舉國體制優勢,並且實施“精準扶貧”、“造血式扶貧”,終於在2020年底如期完成任務: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摘帽,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每年平均有1千多萬人脫貧,相當於一箇中等國家的人口。
稱脫貧任務“人間奇蹟”
去年2月,北京高規格舉行“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習近平形容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人間奇蹟”。
《明報》指,脫貧攻堅戰是針對“絕對貧困”,即年收入低於2300元的民眾。為免發生規模性返貧,政府同年宣佈全面建立“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通過加強脫貧人口就業、幫扶產業、實施項目等方式守住脫貧成果。
分析:高舉習執政功績
臺灣銘傳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陳重成接受《星島日報》訪問時分析:全國脫貧不僅向世界宣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豐富發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最重要的莫過於高舉了習近平的執政功績,足以奠定其在黨內歷史地位”。
北京時事評論員馬浩亮對《星島》指出,生活條件的改善,有效贏得了農民對政權的認同與支持,從而也為夯實執政基礎、樹立人民領袖形象,提供了重要民意資源。
國家鄉村振興局去年在北京《求是》雜誌發文談脫貧攻堅戰,稱“如果沒有總書記的親力親為,沒有黨中央的英明領導,是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就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