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8日综合电)2012年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同时外交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不断加强战略围堵,中美关系跌至1972年以来最低点。有学者指出,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已将新冷战带到高科技产品的地区产业链和供应链,“实施有针对性的去中国化”,中国必须的选择是对外开放。
打破“一家独大”国际格局
外交部党委去年刊于《人民日报》的文章提到,国际格局从“一家独大”到世界多极化,世界动荡变革期也是风险多发期,大国博弈更尖锐,经济、科技、安全等各领域竞争更复杂。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斗争本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ADVERTISEMENT
香港《明报》报道,过去5年,最大挑战莫过于来自美国。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列为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翌年宣布对华进口货品征收关税,成为中美关系恶化的开端。两国在经贸、教育、疫情等领域,以及在香港、新疆、台湾问题上激烈交锋。不过,以加关税为主要手段的贸易战打了4年,中国仍然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2021年的逆差数据扩至3553亿美元,创下历来第二高。
拜登更注重拉拢盟友制衡中国
拜登入主白宫后,比起特朗普单边施压的做法,更注重拉拢盟友共同制衡中国,也进一步强调技术在地缘政治中的力量。他在非核心领域对中国释放缓和信号,包括推出关税排除清单等,但同时选择性瞄准5G、晶片、电动汽车等关键科技领域,对多家中国企业实施出口管制。自跨越特朗普到拜登的2018年3月至2021年12月,美国已将600家中国公司、机构及个人纳入实体清单。
同时,美国联合盟友在关键技术领域“划边界”,例如今年与日韩台成立半导体联盟,8月签署2800亿美元的《晶片法案》,加入排他性条款,让企业在中美两国中选边站队,又欲拉拢日韩台成立“四方晶片联盟”等。
以科技战为主要攻击点
“拜登政府上台后的一系列布局,将科技战作为对华打压的最主要攻击点”,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表示,这不仅是在军工企业,也是在高科技产品的供应链、产业链上“去中国化”,包括组建晶片联盟等,“把新冷战带到地区和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已成事实,预期也是未来重点”。
中国意识到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威胁,在2020年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强自立”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本月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明确,要求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的基础前沿技术”,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同时,中国政府屡提“斗争精神”,更注重发出对等的声音,包括通过《反制裁法》,对有关实体和个人实施反制措施;公开反击各种“污名化中国”的言论等。
扩大国际参与 争取欧日韩支持
“在摆脱美国打压上,由于两国实力不对等,中国的选择有限”,朱锋称,中国必须作出的选择,是扩大国际参与和加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经济和商业发展的国际融合度,例如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更重要是争取高科技产品技术主要来源地,即欧洲、日韩等经济体的支持和合作。“中国是欧、日第一大贸易伙伴,涉及贸易市场体制开放的问题,要加强面对欧日对中国的关注和担忧,确保他们接受中国市场经济体的地位,因此必须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力度。”
回顾过去5年和展望,朱锋相信脱钩“不会来得那么快”,但中国要做最坏打算,尽可能争取有利发展的国际条件和环境。“过去几年,中国外交反映了新时期的外交特色和个性,作为成长中的大国,特色和个性是需要的,但问题是如何面对新的环境,能更有利长远应对西方打压,同时为中国的大国崛起提供有效的战略保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