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民眾需要加強對極權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免疫力,聚焦於政治人物的能力和操守,才能打破一直以來官僚主義當道、庸人治國的悲哀局面。
ADVERTISEMENT
隨著大選臨近的討論越來越多,身為公民的我們是時候思考,我們應該培養怎樣的公民素養,才能讓本次大選得以選出更好的政府,擺脫我國多年來的政治宿疾?
若觀察近期其他各國的選舉,會發現民粹和民族主義大行其道,保守和排外的傾向日益加劇,意識形態衝突慢慢取代包容合作,對話與理解變得越來越稀缺。許多政治人物也趁此機會炒作外來移民、階級差距、民生凋敝等議題,試圖激起仇恨和不滿,以此凝聚支持並化為選票。但這些政治人物所組織出來的政府卻解決不了當前複雜的難題,畢竟情緒和仇恨從來就只會加劇問題,而非解決問題。
回到我國,種族主義和民族大義也是一朵揮之不去的大烏雲。政客塑造自己為民族振興和團結的領航者,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支持這些政治人物。
這樣的呼聲在人民水深火熱、國內問題重重的時候特別管用。無論是二戰前夕選出希特勒的德國,還是蘇聯解體後選出普汀的俄羅斯,歷史都在告訴我們當人民民不聊生的時候,正是極端主義誕生的絕佳溫床,而比起能提出專業政策的政治人物,民眾會更傾向於支持煽動能力強的政客,甚至會縱容這些政客在當選後“挾民意以令諸侯”,侵蝕民眾的權利,塑造一種強人政治的形象。
極端主義與其說是一種思想理念,不如說是經濟和民生危機下的病態現象。就算人民再怎麼溫和善良,若碰到長期的民生和經濟困境,都會期待有人能站出來謀求福利,救人於水火,就算這個人會實行恐怖統治,犧牲部分人,打壓民權或發動戰爭等極端行為也在所不惜。這一方面是由於這些措施確實能帶來他們想要的“改變”,另一方面是這樣的不人道行為是集體同意而不是自己所為,自己不用揹負那麼深的道德責任,於是便默許這樣的行為一再發生,直到錯誤不可挽回。
極權統治源自人性的脆弱和絕望感,而民粹和民族主義也是基於集體的憤怒和無知。正因如此,社會才會集體出現無視他人權益,並默許為了自身利益而作出激烈行動的政權和思想。社會的穩定靠的從來就不是資源的投入,而是資源如何分配,舉世皆是如此。我國應以此為鑑,努力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在如今積貧積弱的時刻。
我國的民眾需要加強對極權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免疫力,聚焦於政治人物的能力和操守,才能打破一直以來官僚主義當道、庸人治國的悲哀局面。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