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社论

发布: 8:10am 10/10/2022 4870点阅

社论

援助金

依斯迈

财案

行政开销

社论

援助金

依斯迈

财案

行政开销

社论.大选财案?政府须展开财政改革

就长期而言,政府须大刀阔斧改革,开拓新的收入来源,才能打造更健康的财政状态,走更远的路。

ADVERTISEMENT

上周五,2023年财政预算案在“有惊无险”的情况下提呈至国会。上周四盛传首相沙比利觐见国家元首寻求解散国会,让人一度以为或泡汤,无法提呈。

2023年财案的主题是“加强复苏,促进改革,实现永续经济韧力,利惠大马一家”,而总开销则高达3723亿令吉,为史上最高额财案。由于大选即将举行,这份“大选财案”不宜带来痛苦,因此当中出现不少惠民措施,扩大受益群体,尽量做到雨露均沾。

财案一向倾向于协助B40群体,此次也不例外,政府续派大马一家,譬如拥5孩子、家庭月入少过2500令吉,可获最多2500令吉;单亲父母援助金增至3000令吉等等。而公务员也收到财案大礼:级别56以下的公务员获700令吉援助金;级别11至56公务员明年加薪100令吉等等。就连一向在财案中遭忽略的M40群体,这一次也尝到甜头。根据计算,财案中个人所得税减少2%的措施,可为M40群体节省400至1000令吉的税务。另外,在“ePemula M40”电子现金计划下,年收入低于10万令吉的M40群体也可获得100令吉电子钱包金额。

从B40群体到M40中等收入阶层、从学生到妇女、从打政府工的公务员到中小型企业,以及其他许多群体和单位都是财案的受惠者,虽然并没有“大惊喜”,但总算是有“收获”。需注意的是,虽说这被视为“大选财案”,但还是有所克制,没有乱开水喉,财政赤字从5.8%降至5.5%。

2023年财案企图在有限的资源下,尽量惠及更多群体与单位,以协助国人与企业应对来年的经济挑战。这是正确的方向。毕竟虽然冠病疫情放缓,但俄乌战火未停,通胀依然高企,全球前景不明朗,摆在国人面前的仍是一道道的经济难关。

无可否认,这是一份“无痛苦有帮助”的财案,然而当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财政部长东姑赛夫鲁指出,这是一份由“3R”驱动的财案,即迅速反应(RESPONSIVE)、负责任(RESPONSIBLE)与改革 (REFORMIST),然而实际上,财案中却缺乏改革的力度。

我国的庞大,一向为人诟病,尤其是公务员薪资就占了33.3%,比重最大。政府若无法在这方面展开改革,任由开销膨胀下去,恐会成为沉重负担。

另一方面,政府的支出一再增加,但却无法扩大收入,长久下去,并不是办法。政府预计,到了2023年底,总债务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左右,因此政府须设法阻止债务持续攀高。早前,曾有呼声要求政府重启消费税,以解决税基狭窄的问题,不过政府并未在财案中提及此事。一般相信,基于大选即将举行,政府不可能在此时重启消费税。然而就长期而言,政府须大刀阔斧改革,开拓新的收入来源,才能打造更健康的财政状态,走更远的路。

纵然财案的一些措施和“糖果”能帮助减轻国人的经济负担,但明年对国人来说,依然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政府明年会否落实针对性津贴机制,是值得关注的一点。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8:00am 19/02/2025 3.8千点阅
社论.习近平六年后再会民企:重建中国经济的信心?

习近平6年来首次与企业家座谈,确实释放了一定的积极信号,显示政府意识到民企对经济的重要性。然而,这场对话只是第一步,真正关键的是后续的政策是否能够改变中国当前的经济困境。

2025年2月17日,中共主席习近平在时隔6年后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由于时隔很久,所以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出席座谈会的企业家阵容具象征意义——华为创办人任正非、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小米集团雷军、腾讯主席马化腾、AI企业Deepseek梁文峰,以及曾因失言而遭中共冷处理多年的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

习近平面见企业大佬,被视为中国政府释放支持民营经济的信号,试图提振市场信心,稳定企业预期;毕竟特朗普上台后,针对中国采取的进口关税与技术障碍政策,最终遭到冲击的是企业界,所以习近平是时候表态对民间企业的支持。

本次座谈会带有一定的“秀场”性质,但在中国经济内外压力加剧的现实环境下,市场关心的是:这次沟通是否意味着民企政策转向?中国政府是否真的愿意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习近平会否实现支持民企的承诺?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具体的政策出台,座谈会恐怕只是短暂的安抚,而非实质的经济转折点。

习近平召开座谈会的时机

习近平上次与企业家正式对话已是2018年,当时中国正面临第一次中美贸易战,中国政府试图透过对话强化市场信心。

但此后6年间,习近平改以一系列强力监管措施,包括对科技企业的整顿、反垄断调查、金融市场严格管控,以及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限制。这些政策导致中国民企承受压力,市场信心持续下滑,尤其对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挽救出手太慢,导致产业爆雷,重创地方政府财政、房地产业与就业市场。

此次,习近平选择此时重新与企业家对话,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中国经济面临内外挑战,需要提振信心:2023年中国GDP增长率仅5.2%、房地产市场疲弱、地方政府面临严重债务、青年失业率攀升,导致市场信心低迷。

此外,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封锁、欧美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包括高关税政策),使得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面临严峻的竞争,电动车出口面对阻力。相信习近平意图透过此次座谈会,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试图缓解企业对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感。

其二,美国打压科技产业,中国需要“自主创新”:华为、比亚迪、Deepseek等企业,因美国持续对中国晶片、AI、量子计算等领域实施制裁,中国企业不得不寻求技术突破。习近平可能希望透过与企业对话,表达政府对本土创新企业的支持,鼓励民企在“去美国化”的大环境下,积极发展自主技术。

其三,民企是中国经济的支柱:虽然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民企仍然贡献了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城镇就业。

若中国政府不能重建市场信心,企业将可能选择“躺平”(减少投资)或资金外移,如此将削弱中国经济动力。因此,这次座谈会也是政府对民企的示好,希望民营企业能够继续在中国投资和创新,而不是将资本转移至东南亚或其他市场。

任正非、马云等人出席传递的信息

本座谈会的企业家阵容值得关注,每位代表的企业都具备不同的象征意义(但间中不包括房地产业者),甚至是中国对抗美国制裁的重点企业。

其一,任正非(华为):华为是美国技术封锁的主要目标,但2023年凭藉自研晶片重回5G市场,显示中国科技企业的韧性。任正非的出席代表中国政府对“自主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官方希望其他科技企业能参考华为模式,减少对美国供应链的依赖。

其二,王传福(比亚迪):比亚迪目前是全球电动车市场的领导者,但却也因此遭遇欧盟与美国市场的贸易壁垒。王传福的参与显示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也意味着中国政府将支持电动车企业扩展内需市场,暂时减少对外销市场的依赖。

其三,Deepseek(中国AI企业):这家初创公司能与华为、比亚迪等巨头并列,显示中国政府对AI技术的高度关注。随着美国限制中国获取高端AI晶片,中国政府必须将AI列为战略产业,加大投资和政策支持。

其四,马云(阿里巴巴):马云是座谈会中最具话题性的人物;自2020年因失言导致蚂蚁金服IPO被叫停后,马云淡出中国政商界,甚至长期旅居海外。他的现身意味着中国对科技企业的态度有所转变;这也可能是官方释放的一种信号,亦即监管政策将趋于缓和,以重新激活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活力。

这些企业家的出席,反映出中国政府对科技、制造、AI、新能源等关键产业的战略意图。

座谈会或成为中国新经济政策的起点

此次座谈会的象征意义值得关注,但要成为中国经济的转折点,还需要政府尽快在政策层面做出具体行动。毕竟中国经济正面临以下几大风险:

其一,内需不足,消费疲软:2023年中国的消费增长低于预期,主要原因是民众收入减缓、房地产市场疲弱,套牢族哀鸿遍野,以及消费者信心不足。如果政府无法改善就业环境、稳定房价、提升人民可支配收入,那么内需市场将持续低迷。

其二,外部环境恶化,出口受阻:美国和欧盟正对中国商品加强进口限制,包括对电动车、太阳能产品施加关税或补贴调查,可能影响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中国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市场,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但这不能弥补欧美市场的损失。

其三,产业升级挑战,科技战加剧:在美国的技术封锁下,中国的半导体、AI等高科技产业面临发展瓶颈。政府虽然鼓励“自主创新”,但技术突破需要长期投资,且离不开国际合作。如果中国与西方的科技脱钩,那么产业升级的难度将加大。

其四,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平衡:近年来,“国进民退”的趋势让许多企业担忧政府能否支持市场经济。如果这次座谈会只是政府的“象征性动作”,而政策并未真正调整,那么民企的信心仍然难以恢复。政府需要明确表态,并在政策上真正落实对民企的支持,才能重塑市场信任。

习近平6年来首次与企业家座谈,确实释放了一定的积极信号,显示政府意识到民企对经济的重要性。然而,这场对话只是第一步,真正关键的是后续的政策是否能够改变中国当前的经济困境。

如果政府能够推出实质性的改革,如放宽民企融资、减少监管干预、确保公平竞争,那么这次座谈会或许能成为中国经济的转折点。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