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一份工作跟做好一份工作是两个水准;知不知道跟要不要说是两回事;同舟共济跟置身事外会有两个结果。
企业如何突破,这是一个从疫情前到疫情后一直很热门的话题。这也难怪,企业若不进步,实质上就是在退步,因为竞争对手的超前让原地踏步的企业变得落后。打个比方,有一群人缓缓的向某个方向移动,而当中有个人选择站在原地不动,移动的人群与那不动的人会被拉开距离,直到人群聚集而成的“圈”,脱离了单独一人的“点”。在人群眼里,那个人就是个被抛在后头,与群体脱节了的淘汰。
ADVERTISEMENT
不是所有企业都有以静制动的条件。老品牌因为追不上变化而被市场淘汰的例子,多的数不完。企业内部所坚持的竞争优势不一定受顾客所认同。顾客认同的优势才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就连饮食也逃不过这定律。原因不难理解,就是人们的对比心态。
厨师管不着食客的味蕾。食客觉得别家的食物比较好吃,厨师满足不了顾客的期待,就是不好吃。厨师的口碑与成就,反倒是缥缈的参考。厨师能做的,不是调整调味迎合食客喜好,就是孤芳自赏的从此不做那食客的生意。若要说服食客改变想法,则是多此一举。
企业也一样,企业管不着顾客拿自家品牌跟谁比,也管不着顾客对比后的结论。能做的就是不断的突破,确保自己在被拿来对比时,总是优势的一方。一味的靠打广告来造热度,终究也赢不了顾客实际体验后的对比性结论。
所以,企业自我突破很重要,接着要想的是如何突破。从企业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条件不就那两组:企业的内部情况,以及企业赖以运作的员工。
先从企业本身说起。一般上我们看企业,都看设备、系统、大方向,然后才是策略。第一,企业有没有科技设备来达到更低资源,更高产量,及更稳定品质的生产优势。接着,企业有没有系统,包括制定工作行为对错以及标准的制度,还有工作由始至终的进行方式。再来,就是企业的大方向,或者说是企业未来要达到的目标。最后,才是企业以何种方式达到目标的策略。
坦白说,以上的都是基础。只要受过训练,例如报读课程或自修,就能掌握的“硬”知识。我说是硬知识,因为企业本身成功,有其规律,可以文字化,所以容易传承。在各类管理课程以及管理类书籍里,若我们接触到的是最当下的内容,那我们就能获取参考。各种基础模式加上个人经验,搭配并调整出最适合企业运作的方式,企业就以此典范,中或长期的运作下去。
管事不难,难的是管人。性格的多层次,人心的不可捉摸,动力的不稳定,心情的随境浮动,态度的三元性,还有行为与态度的不连贯,造成了员工的实际行为经常脱离企业的预测。员工行为的难以控制,接着为企业带来人事困扰,并形成一股阻碍企业突破的内部障碍。
企业的内部情况只是条件,起到发挥作用的是员工的配合意愿。管人的高境界,一是获取对方信任,二是对方乐意配合,三是对方希望被认同,被赏识。当这三点到位了,员工才会展现自律,包括尽可能帮助企业运作,以及约束自己不对企业带来困扰。接着,企业的所有资源,包括人力与时间,都能投入在突破现况的作业上,而不是浪费时间去推动进度,纠正工作,甚至处理内部纠纷。
所以,领导学里有句名言:一流领导聚人心,二流领导抓规矩。企业若无法参透,那么再完美的企业条件都只是门面。怎么说呢?做完一份工作跟做好一份工作是两个水准;知不知道跟要不要说是两回事;同舟共济跟置身事外会有两个结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