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京的哈佛大學畢業生莊子葭,號稱中國第一批讀繪本長大的小孩。她從高中開始推廣兒童閱讀,透過成立學校社團、經營公眾號和到貧困地區設立圖書館等方式,希望為兒童文學之路點亮一盞燈。
她目前利用一年時間造訪世界各地,展開名為“誰在為兒童閱讀?”的探索之旅,第一站來到了馬來西亞。
ADVERTISEMENT
子葭是美國布林莫爾學院比較文學系畢業生,大三時曾經到英國牛津大學交換一年,學習兒童文學與電影,2022年從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研究所畢業。
上個世紀90年代末,中國開始引進繪本之際,北京姑娘子葭也差不多在那時候出生長大,所以稱得上第一批讀繪本長大的中國小孩。
她今年剛從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研究所畢業,不久前在馬來西亞待了整整一個月,展開一項名為“誰在為兒童閱讀?”的項目,一方面觀察這裡的兒童閱讀風氣,另一方面從她自身的閱讀經驗,分享兒童閱讀的意義。
先來說一說她的閱讀經驗吧!她小時候的閱讀量是現在的她望塵莫及的,如果要說印象最深刻的繪本,那就是讓她迷上寫信和收信的《小老虎,你的信》,還有激發她表演慾的《犟龜》。這些繪本延伸到生活跟她產生連結,都是很美好的童年回憶。
上了小學後,她過渡到文字書,當時讀很多歐美還有日本的作品,當然也讀中國書,例如楊紅櫻的《女生日記》、《馬小跳》系列、《笑貓日記》系列在當時非常受歡迎,“不讀就會被潮流淘汰。”
當年的故事,今天的知識
那個時期,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我叫巴德,不叫巴弟》。這本書榮獲紐伯瑞文學獎金牌獎,背景設定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書裡提到無家可歸的人聯合起來建立“胡佛村”,但她當時並不知道胡佛村到底是什麼,直到初中歷史課學到大蕭條那段歷史,才終於明白原來胡佛村是諷刺當時的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這是她其中一次神奇的閱讀經驗,“當時感覺茅塞頓開,小時候讀到的故事跟之後的知識有所聯繫。”
不過,如果要說她小學讀過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則要數《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是一本成長小說,她可以說是跟主人公法蘭西一起成長,“每個年齡段都會從法蘭西身上找到一點自己的影子。”
不僅如此,法蘭西祖母說過一句話——“自個兒開悟這不是好事嗎?首先全心相信,後來又不相信,這也是好事。這樣七情六慾變得更飽滿,更綿長,跟著一起長呢。”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年少的她,認為自己現在是個情感充沛的人,大抵都是當年那些閱讀經驗造就了今天的她。
高中時期: 創立社團推廣兒童閱讀
她用“很幸運”來形容小時候的閱讀經驗,因為曾經以為身邊同齡人都是跟她看一樣的繪本長大,可是長大後才驚訝發現,原來很多同齡人並沒有這樣的美好經歷,所以她有了想要推廣繪本的想法,希望更多小朋友也能讀著繪本長大。
她高中就讀國際班IB課程時,創立一個叫作“點燈人社”的學校社團,除了在學校辦活動,也參與中國快樂小陶子流動兒童圖書館的項目,趁週末到公園或社區擺攤給小朋友讀書。快樂小陶子的理念她非常認同,即“中國孩子缺的不是書,而是帶領孩子閱讀的人。”
高中時期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她重新跟一個人聯繫上,這個人是中國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阿甲。阿甲是兒童網站紅泥巴村的創始人,她小時候曾經參加過紅泥巴村的活動,高中時因為社團關係跟阿甲重新聯繫上,自此以後,她只要有關於童書甚至人生的疑問都會向阿甲請教。
大學時期: 參加公益項目 為貧困區兒童設圖書館
大學時期,她就讀美國布林莫爾學院比較文學系,大三時曾經在英國牛津大學交換一年,學習兒童文學與電影。本科畢業後,她進入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修讀教育設計創新與科技專業。
她讀大學時仍然積極推廣兒童閱讀,當時她參加“夢想行動”,這個組織致力於改善中國貧困地區兒童的學習和發展環境,她去了甘肅平涼一所幼兒園待了差不多一個月,協助這所幼兒園設立圖書館。
有件事情她特別感動,這所幼兒園有一位老師非常用心,疫情期間自個兒在家錄製了一百多期的有聲故事發給學生,好讓學生在家也能聽故事。
關鍵人有影響力
這件事對她觸動很大,也改變對推廣閱讀的理解,因為她以前會認為要推廣閱讀就要去影響很多人,但志願者能夠做的事其實非常有限,這位老師讓她知道原來只要去影響一位好老師,他的力量也許會更大,能夠影響更多學生。換句話說,“我們要做的事情可能不是說要把書帶給多少小朋友,我們是要找關鍵的人,然後告訴他們推廣閱讀的重要,就會擴大影響力。”
此外,大學時期她和另一位女生共同建立一個公眾號,叫“童話與繪本之森”,作為分享兒童文學知識還有交流的平臺。有了這個公眾號之後,她慢慢接觸到更多機會,例如翻譯書籍、寫導讀和採訪做童書的人。
大馬行程: 赴IBBY大會、當志工、拜訪相關組織
此次來馬來西亞,她獲得美國湯瑪斯·J·華森基金會資助。這筆獎學金資助畢業生用一年時間造訪各地完成自己的項目,馬來西亞是她這趟探索之旅的第一站。
她選擇馬來西亞,是因為國際兒童讀書聯盟(IBBY)最近剛好在布城舉辦國際大會。IBBY是國際安徒生獎的評選單位,她一直都想去IBBY大會見識,這次終於有機會。
此行她大部分時間是在甲洞小綠洲圖書館當志工,因為她想了解像小綠洲這種非營利的民辦圖書館到底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她原本以為只是在圖書館當個小幫手,但小綠洲的人非常熱情,帶她去拜訪雪隆其他同樣推廣閱讀的組織,所以她也認識了社區關懷工作室、繪本雨林協會、愛美樂圖書館、長頸鹿圖書館和嘉軒繪本工作室,還去參觀了公立圖書館。
期待繪本讀者,長大成創作者
她逗留馬來西亞的日子說長不長,不好意思評論本地的閱讀風氣。但是就她這二三十天走訪各地的觀察,發現公立圖書館的成人區雖然沒什麼人,但兒童區的使用率蠻高,印象深刻的是雪蘭莪州立圖書館,一群小朋友在一位小哥哥的帶領下在小舞臺跳舞和深呼吸,氣氛非常熱鬧。圖書館這般情景讓她感到“很神奇”,因為外國圖書館一般都會要求大家保持安靜,少見這種熱鬧場景。不過如今回想起來,她覺得圖書館熱鬧一點也許也是挺好的。
她也有留意本地小孩在看些什麼書,覺得這裡的新書挺跟得上外國市場。至於本地原創圖畫書,她認為吸引人的故事不是沒有,但許多都傾向於教育意義或是說教的意味,排版和印刷的質量也參差不齊。無論如何,她認為這是正常的發展趨勢,因為中國早期的原創圖畫書也是這個樣子,慢慢才會越變越好。
想孩子閱讀,家長先做榜樣
在IBBY大會上,她跟一位韓國參與者交流時問起對方,為什麼韓國圖畫書近幾年在國際上屢獲大獎,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對方說,這是因為韓國目前的創作者都是讀圖畫書長大的一代,他們的作品自然越來越好。因此,她相信無論是中國或馬來西亞,等到看繪本書長大的一代成為創作者,之後的原創素質肯定也會越來越好。
在馬來西亞的這些天,也有一些本地家長向她請教,詢問該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她的回答是首先家長本身要閱讀,尤其繪本的意義就是親子共讀,家長伴讀一方面是幫助孩子瞭解書的內容,另一方面是促進親子關係。“如果自己不讀書,光要小朋友閱讀是不太可能的。”
繪本推薦
離開馬來西亞之後,她的下一站是意大利,接下來想去德國和日本。如果有機會,她還想回來馬來西亞,畢竟這次的視野範圍侷限於吉隆坡一帶,她希望多瞭解馬來西亞其他地方還有其他族群的閱讀風氣。
推廣兒童閱讀這件事她已經做了好些年,但她依然謙虛把自己定位為兒童文學愛好者而已。總是一臉燦爛笑容的她,不諱言不是沒有厭倦的時候,但一路上遇到很多好人好事讓她重新燃起熱情,“所以堅持到現在”。
【新教育】請她為本地讀者推薦繪本,她列出的書都是近年在外國備受好評的作品:
《西洋菜》
此書榮獲2022年繪本界最高榮譽凱迪克金牌獎。作者和繪者都是華裔,透過美國路邊不起眼的野草,講述華裔移民家庭的故事。繪畫融入中國水墨畫元素,兼具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精髓。
《春福》
這是中國原創繪本,內容跟春節有關,故事和畫風都很優秀,不會流於說教或硬銷傳統文化。
《青蛙和蟾蜍》
非常經典的橋樑書,敘述青蛙和蟾蜍這一對好朋友在生活中的種種趣事,故事短小但文字優美流暢。
《我說話像河流》、《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
這兩本書的創作者都是席尼·史密斯,席尼·史密斯乃繪本界近年炙手可熱的新星。《我說話像河流》描繪一個口吃男孩的心路歷程,《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則是從孩子的視角講述如何在大城市找到回家的路,特別適合城市小孩閱讀。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nd Will Be So Much More》
這本書從地球誕生開始說起,每一頁大小都不一樣,對時間的處理非常巧妙,會讓人反思自身在時間長河裡的位置,畫風也非常美麗。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