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星洲人

|

会员文

|
发布: 10:00am 15/10/2022

炒粿条

林金城

地缘食志

大叶婆包炒粿条

炒粿条

林金城

地缘食志

大叶婆包炒粿条

林金城| 地缘食志:大叶婆包炒粿条

太平人有什么味觉乡愁?鱼丸。30年代起便已在戏院街综合公市,包裹太平人的胃。

挥别太平时,向炒粿条小贩要了两掌“大叶婆”,漏夜带回吉隆坡。

雨城的潮州粿条分两种炒法:鲜蚶豆芽的,属古早炒蚶粉的原创脚本,马新通行;另种鱼丸炒粿条,则太平专有,离开雨城就难以觅寻,是许多异乡太平人的味觉乡愁,是旅客在总结旅程时以示“到此一游”的知食印记。

根据太平田野工作者李永球的一篇文章所述,鱼丸炒粿条的始祖是生于1901年左右的黄亚序,1928年从潮州揭阳南来,初到雨城时以伐木为生,后来才改行挑担在大安茶室前摆卖故乡的鱼丸粿条汤。

30年代,许多路边摊被集中到戏院街综合公市(Casual Market)内经营,黄氏便在那时候开始求变,从粿条汤创出自我风格的鱼丸炒粿条;而后其弟也南来协助,并分支开业,所以目前在公市内经营的四摊鱼丸炒粿条,皆为第二代的堂兄弟关系。

以我考究马新炒粿条的心得,30年代已是鲜蚶豆芽版本的天下;潮籍先民在更早的年代已创出这道原乡未曾出现过的街头小吃,将熟悉不过的家乡粿条、鲜蚶、芽菜、鱼露、菜脯碎、鲜蚝等味觉乡愁给重新组合(后两种材料现已没用),加入挑逗味蕾的在地辣椒酱,炭火纷飞间,进行一场五味陈杂的乡愁南洋化。

如此看来,黄亚序当年推出鱼丸炒粿条时,肯定怀以创新求变的意图。原粿条汤的材料如鱼丸、鱼饼,加上赤肉(瘦肉片)和广东色彩浓厚的叉烧,再以菜心取代豆芽,以及粿条炒得较为湿润而带有汤汁等,处处皆明显看出它从一般潮州炒粿条的“正宗”强烈出走的痕迹;不因应主流,不迎合一般,才会在坚持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仍保有那份独特性,成为知食太平的代名词。

此外,李永球也在文中强调,说打包鱼丸炒粿条,小贩都习惯以一种俗称大叶婆或肉叶的叶子包裹,散发一股大自然绿叶芳香。

旧时印度移民越洋来到黄金半岛,跟我们的祖先一样,都是为了讨口饭吃,盘腿一坐,香蕉叶一摊,便带来千里外的饮食文化。海南先民们初至南洋,挑担或手挽竹箩穿街走巷,贩卖的就是一种对故乡节日“吃鸡饭”的想望,于是便将散饭抓成大日子的饭团,用香蕉叶盛载,以手抓食,除了免洗餐具又能减少挑担重量,几块白斩鸡,三两个大饭团,便抚慰了许多人的浓浓乡愁。

当然,叶子一般用于熟食上,像马来人和华人就分别用香蕉叶来包裹椰浆饭和炒粿条,在塑胶袋还没广泛使用前,肉贩甚至以旧报纸直接包裹生肉,有的用荷叶,已算讲究卫生的了!

趁同伴们等待鱼丸炒粿条,我独自四处去寻觅大叶婆的踪影。

这才发现除鱼丸炒粿条外,其他几档炒鲜蚶粿条的都同样使用一种两巴掌大小的绿叶,外加一张旧报纸,预先捲成摊头上一个个锥形容器。

我上前打包,趁机向老板询问有关大叶婆的种种。老板愕然,说从他父亲那代已开始使用,只知道以前是用来包肉的,叫做肉叶,最初是由一群梳起不嫁的老妈姐从树林採来供市的……我欣喜,这与“大叶婆”一名是否有关呢?老板一脸茫然,从抽屉取出一张纸条,说上面所写的是大叶婆的马来名字:Daun Simpur。

回到座位与大伙分享大叶婆包过的粿条风味。

座上的太平地头蛇倏然回忆起来,说小时候看到的炒粿条佬由于挑担摆卖缘故,所以都坐在小矮凳上炒粿条,火炉锅子就摆在地上,夜裡成排蹲坐,蔚为奇观。

当大伙起身离开之际,一转神,我彷彿亲历其境,看到几位老妈姐身影,每人手捧一迭绿得足以渗透历史岁月的“大叶婆”,操着顺德乡音迎面而来!

2007年10月3日完稿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