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星洲人

|

会员文

|
发布: 10:00am 15/10/2022

炒粿条

林金城

地缘食志

大叶婆包炒粿条

炒粿条

林金城

地缘食志

大叶婆包炒粿条

林金城| 地緣食志:大葉婆包炒粿條

太平人有什麼味覺鄉愁?魚丸炒粿條。30年代起便已在戲院街綜合公市,包裹太平人的胃。

揮別太平時,向炒粿條小販要了兩掌“大葉婆”,漏夜帶回吉隆坡。

雨城的潮州粿條分兩種炒法:鮮蚶豆芽的,屬古早炒蚶粉的原創腳本,馬新通行;另種魚丸炒粿條,則太平專有,離開雨城就難以覓尋,是許多異鄉太平人的味覺鄉愁,是旅客在總結旅程時以示“到此一遊”的知食印記。

根據太平田野工作者李永球的一篇文章所述,魚丸炒粿條的始祖是生於1901年左右的黃亞序,1928年從潮州揭陽南來,初到雨城時以伐木為生,後來才改行挑擔在大安茶室前擺賣故鄉的魚丸粿條湯。

30年代,許多路邊攤被集中到戲院街綜合公市(Casual Market)內經營,黃氏便在那時候開始求變,從粿條湯創出自我風格的魚丸炒粿條;而後其弟也南來協助,並分支開業,所以目前在公市內經營的四攤魚丸炒粿條,皆為第二代的堂兄弟關係。

以我考究馬新炒粿條的心得,30年代已是鮮蚶豆芽版本的天下;潮籍先民在更早的年代已創出這道原鄉未曾出現過的街頭小吃,將熟悉不過的家鄉粿條、鮮蚶、芽菜、魚露、菜脯碎、鮮蠔等味覺鄉愁給重新組合(後兩種材料現已沒用),加入挑逗味蕾的在地辣椒醬,炭火紛飛間,進行一場五味陳雜的鄉愁南洋化。

如此看來,黃亞序當年推出魚丸炒粿條時,肯定懷以創新求變的意圖。原粿條湯的材料如魚丸、魚餅,加上赤肉(瘦肉片)和廣東色彩濃厚的叉燒,再以菜心取代豆芽,以及粿條炒得較為溼潤而帶有湯汁等,處處皆明顯看出它從一般潮州炒粿條的“正宗”強烈出走的痕跡;不因應主流,不迎合一般,才會在堅持七十多年後的今天,仍保有那份獨特性,成為知食太平的代名詞。

此外,李永球也在文中強調,說打包魚丸炒粿條,小販都習慣以一種俗稱大葉婆或肉葉的葉子包裹,散發一股大自然綠葉芳香。

舊時印度移民越洋來到黃金半島,跟我們的祖先一樣,都是為了討口飯吃,盤腿一坐,香蕉葉一攤,便帶來千里外的飲食文化。海南先民們初至南洋,挑擔或手挽竹籮穿街走巷,販賣的就是一種對故鄉節日“吃雞飯”的想望,於是便將散飯抓成大日子的飯糰,用香蕉葉盛載,以手抓食,除了免洗餐具又能減少挑擔重量,幾塊白斬雞,三兩個大飯糰,便撫慰了許多人的濃濃鄉愁。

當然,葉子一般用於熟食上,像馬來人和華人就分別用香蕉葉來包裹椰漿飯和炒粿條,在塑膠袋還沒廣泛使用前,肉販甚至以舊報紙直接包裹生肉,有的用荷葉,已算講究衛生的了!

趁同伴們等待魚丸炒粿條,我獨自四處去尋覓大葉婆的蹤影。

這才發現除魚丸炒粿條外,其他幾檔炒鮮蚶粿條的都同樣使用一種兩巴掌大小的綠葉,外加一張舊報紙,預先捲成攤頭上一個個錐形容器。

我上前打包,趁機向老闆詢問有關大葉婆的種種。老闆愕然,說從他父親那代已開始使用,只知道以前是用來包肉的,叫做肉葉,最初是由一群梳起不嫁的老媽姐從樹林採來供市的……我欣喜,這與“大葉婆”一名是否有關呢?老闆一臉茫然,從抽屜取出一張紙條,說上面所寫的是大葉婆的馬來名字:Daun Simpur。

回到座位與大夥分享大葉婆包過的粿條風味。

座上的太平地頭蛇倏然回憶起來,說小時候看到的炒粿條佬由於挑擔擺賣緣故,所以都坐在小矮凳上炒粿條,火爐鍋子就擺在地上,夜裡成排蹲坐,蔚為奇觀。

當大夥起身離開之際,一轉神,我彷彿親歷其境,看到幾位老媽姐身影,每人手捧一迭綠得足以滲透歷史歲月的“大葉婆”,操著順德鄉音迎面而來!

2007年10月3日完稿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