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到一則小新聞,歐洲美食網站Taste Atlas最近在全球50大街頭美食榜裡,把馬來西亞的印度煎餅名列第一。本來,對類似各門派的五十大一百佳美食排行榜漸無感,老覺得老外看本土味,始終像霧又像花。這回印度煎餅獨佔鰲頭,算是有點意思。這餅從印度出發,落戶大馬,原籍中移植入各式樣本土元素,貼近了每個人的生活。
ADVERTISEMENT
當今,一塊印度煎餅,透露人民在通膨生活裡的水深火熱。一兩年間,一塊普遍售價一令吉左右的煎餅,售價漲了50%,甚至100%。儘管如此,它還是最親民的早餐和宵夜。捱過苦日子的朋友,總會告訴你,荷包最乾澀的年月,廉價耐飽的印度煎餅如何拯救了他們。
至於這塊煎餅與我們的感情歲月,我記得那些年大家都會泡嘛嘛檔,大專生活中,這裡是學生的“夜店”,我們甚至將蠟燭插在煎餅上慶生。再後來成了看球賽的聚地,一進球整個社區凌晨被歡呼聲吵醒。再然後,這些時興已不復再。
潮流雖變幻,煎餅還是強大的。基本款之外,它包容量之大,變身性之廣,是加了任何配料,口味和名堂,都不乏捧場客的實驗品。之前食途老馬帶我們去大山腳武拉必,吃了一客撒上花生粉,被推選為當地佳品的印度煎餅,頓時又開闊了對此餅的認知。
對外,印度煎餅常是招待外國朋友的必勝器。給他們點一份一份高高尖尖薄薄如雪山,繞上絲絲煉奶的Roti Tissue,那觀感和口感,輕易換來驚歎尖叫。怕油脂熱量的,點一客米漿煎熟的Tosai,一餅可蘸薄荷、酸奶和辣椰醬,三分飽但滿足了口欲。
煎餅的別名好多。男人喜歡音譯它為“裸體炸奶”,完全符合這聽來滑稽其實猥瑣的雄性解讀。中國人說它是甩餅或飛餅,臺灣朋友又覺得它像流放南洋的蔥油餅。
眼前即將有第十五屆全國大選,人們又忍不住將政客和煎餅比擬。一些政客的嘴臉,不負責任的說詞和承諾,一如煎餅在熱鍋上被拋煎,來來回回,快速翻覆。儘管那麼討人厭,煎餅臉政客卻樂此不疲。
話說回來,煎餅的主要出處是嘛嘛檔,這些店家給國民提供的,往往是一種超越食物供給的存在。當你去到嘛嘛檔,吃什麼似乎並不重要,大家往往在這個空間裡,以自己最舒服且習慣的方式自處,或與他人相處。一杯拉茶的等人消磨時光,一塊煎餅的談判時間,一切都是自由且散漫的。說到最後,就是沒有什麼是一塊印度煎餅解決不了的事。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