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7:00am 17/10/2022

华社

社区参与

诠释

民办

展示

非营利

林家豪

文物馆

收藏

保存

研究

陈亚才

教育

博物馆

【民間文物館/01】我們需要怎樣的文物館?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黄志汉、黄安健
(攝影:本報 餘蔚棋)

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常設機構,、詮釋和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可及且包容,促進多元和永續發展。它以合乎倫理、專業及社區參與的方式營運和交流,在、欣賞、反思和知識共享方面提供多樣化的體驗。

——博物館新定義,國際博物館協會,2022年8月24日

ADVERTISEMENT

看到博物館剛出爐的新定義,直覺劃線重點:研究、收藏、保存、詮釋和展示。然而,請文史工作者談本地民辦文物館的概況,才發現重點越劃越多:要非營利、常設、要對公眾開放、要有社區參與,最重要還要帶來教育和反思等等。來來,各地文物館工作者快來看還欠缺什麼?

近幾年,全馬各地華社興起文物館熱,越來越多地方鄉團、公會、組織,甚至個人都辦起文物館。然而,文物館和漂亮倉庫只有一線之差。一間保存歷史精神和價值,且會說故事的文物館,到底該如何打造?

過去兩年多關在國門的時光,你的社區可有多了哪些懷舊場所,展示舊時日常生活或老行業的用具?再進一步,關懷社區的有心人士把地方歷史整理一番印刷出來,搭配著那些文物展出,成為一間文物館。

本地文史工作者林家豪說,本地華社挺有趣,不敢把努力心血名為“博物館”而稱之“文物館”,沒有文物的就叫“文化館”。在他看來,只要貼近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定義”的就別妄自菲薄了。倒是一些不符合上述定義,明明是餐廳、咖啡館或純拍照打卡的,也自稱博物館了呀。

來,回想一下參訪過的華社民辦文物館,它們的定位與陳設大致走兩種路線。以華人南來到落地生根的歷史為主軸,傍以宗教、社團、經濟發展,帶出一個地區的華社發展。抑或是,陳列很多老物件,打造懷舊氛圍,還原舊時生活場景與面貌。可是,旅遊淡季這些場館往往大門深鎖,甚至只有預約才開放。

“這並不符合博物館的定義,因為它應該是常設的機構,需要對外開放。”林家豪說,人們對博物館概念模糊,以為有個空間把老東西放進去即可,但那只是最早期博物館的模式,上流階層把私人藏品拿出來展覽。比對一下博物館的定義,在收藏和展示之間,還有研究、保存和詮釋等工作。“考古是通過一個物件本身所承載的訊息來了解背後的故事、那段歷史和價值所在。那文物怎麼去展示呈現,首先必須要研究。”

例如,舊時的文件、照片、會議記錄、報章,訊息量很大,可是早期文獻的印刷質量不好,紙質遇酸容易破壞,或者粘黏在玻璃上,需要費一番功夫修復。林家豪說,老東西也承載很多故事,而且相對比較容易蒐集,關鍵是怎麼去詮釋。舉個例子,一隻雞公碗,在巴生裝肉骨茶,在怡保裝涼茶,同一只碗承載的意義如此不同,是研究者、策展人要去詮釋的。

【民间文物馆/01】我们需要怎样的文物馆?
陳亞才認為,近年文物館有更廣的意義,啟迪民智。
【民间文物馆/01】我们需要怎样的文物馆?
林家豪希望,華社民辦博物館可以發展成新一代華社社交、美學、精神的交流中心。

從抗爭走向社區服務,文物館肩負遠大意義

晚近20年,不管是組織還是個人設立的華社民辦博物館在各地湧現。文化資產保存基金委員會主席陳亞才挑出當中的歷史脈絡,1969年五一三事件和1971年國家文化政策後,華社累積了歷史與文化悲情與焦慮。歷史教科書一改再改,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甲必丹葉亞來,從正文一點一點減少到轉移去附錄。

華社有感文化與歷史不斷被官方淡化和邊緣化,那麼民間華團是否應擔起保留和流傳的責任?早在1991年,馬華公會時任財政部副部長陸垠佑就曾連同大馬華人文化協會籌建“大馬華人文化城”,計劃設有華人文物館、教育館、食品中心等。計劃隨即引起巫統強烈反彈,胎死腹中。來到2000年代,地方華團開始設立文物館,例如烏魯冷嶽社區文物館(2001年)、世界福州十邑文物館(2005年)、吉隆坡廣東義山歷史文物館(2006年)等。

“它又是一個據點,可以作為加強話語權的表達方式。”在文物館這個空間,華社可以透過展覽的方式以及展出的內容,表達社區開拓或個別人物的貢獻。陳亞才說,從社會發展來看,華社最初設立文物館帶有一點抗爭意味。

來到近十年,文物館有了更廣的意義:啟迪民智、加深地方認同和地方教育。陳亞才認為,本地文物館當然可以繼續扮演抗爭的角色,但是,顯然也可以進入社區教育的功能了。“我們可以扮演更大的角色,某個程度來說也跟官方互補。”

這也非常符合博物館定義新增的一項重要條件:社區參與。林家豪認為,博物館的未來趨勢,並非依循象牙塔或政治最頂端的人一聲令下而做,應由社區參與,符合社區需求而設。回顧華社歷史,最早的社交中心是廟宇,才有後來的血緣、業緣或地緣會館。當來到21世紀,會館因會員老化,社交機能漸漸消失,博物館是否可能成為新的華人社群交流中心?

試想,華校、華團差不多來到百年之際,若有辦法調動資源設立文物館並提升研究,而展出的東西本身就是華人的價值和精神,林家豪相信它還可以昇華至藝術和精神層面的交流中心。

相關報道:
【民間文物館/02】修復芙蓉舊時光,留住城市的記憶──泰和堂民俗文化館

【民間文物館/03】聲臨其境,沉浸式體驗祖輩漂泊南洋之路──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
【民間文物館/04】走讀新山,保存祖先歷史,挖掘在地文史──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
【民間文物館/05】民間文物館,如何發揮功能、永續經營?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