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第一代博物館屬於藏品展覽,那麼芙蓉譚揚街的泰和堂民俗文化館,已經完成第一階段的歷史任務了。獨棟兩層樓的舊式店屋,裡頭裝有戲院、停車場、酒吧、金鋪、眼鏡店、印務局、雜貨店、巴剎……難能的是,館長黃永康一直以來很有意識地只收來自芙蓉的老物件,只為訴說在地的故事。
“我沒想過要開文化館。”黃永康說。單打獨鬥,他既是創辦人、館長、策展人,又是導覽員、修復員、維修員……一人樂隊有什麼侷限?
ADVERTISEMENT
不說不知,黃永康原來也想搞一間懷舊文創小鋪。租下這棟老建築物後,他在收拾時發現一塊老招牌:黃泰和家用定衣洋貨發客,一下子便把老建築的歷史再推前到1920年代。原本當地人追溯的是雜飯檔、1980年代咖啡店、1950年代餅家、1940年代藥材行。老招牌重見天日後才知最初是一家洋貨行。
黃永康說不清當中緣分,發現那塊老招牌之後,很多人都來洽,家裡有什麼古董老物,問他收不收。2年間,那些物件成套收來,就像魔法把一條老街區收進一棟店屋裡。推門一看,金城戲院的招牌掛在左側,觀眾席在右。關燈,音樂下,銀幕上投影出一則又一則當時的幻燈片廣告。“噠,噠,噠噠噠……”平時聽慣聲效,這次親耳聽見電影膠捲轉動起來的聲音,還真是雞皮疙瘩。
這臺電影放映機由黃永康親自拆解,分開運來,再重新組裝。他對機械維修不陌生,於是趁行動管制期間自己摸索,一層層探究進去,竟修復好了。就在泰和堂裡,他坐在觀眾席,觀賞梅豔芳和劉德華主演的《九一神鵰俠侶》。
老爺車,可以發動;煤油燈,可以點燃;留聲機,可以播放。所有物件,黃永康都嘗試維修,就為讓來的人不是走馬看花,而是親身體驗。而修復過程也是他鼓勵自己的方式,每次修好一個物件,滿足感遠大於平日累積的壓力與灰心。
收集維修,賦予新生命
回到那一句“沒想過要開文化館”,當時他想的是收集那麼多文物要幹嘛,如果吸引不到人就只能關門大吉。更糾結的是,一旦拿下那些文物就有責任保護、保養、維修它們一輩子啦。
從博物館的定義來看,研究、收藏、保存、詮釋和展示,黃永康雖然不算專業研究,卻也盡力賦予這些文物新生命。而他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傳遞這些文物背後的芙蓉老故事。好,也不好,萬一他休息,就沒人替文物說話了。
為教育下一代盡一份力
黃永康說,泰和堂漸漸有起色後,曾有朋友建議他租下隔壁店屋,打造成民宿、土產店和民俗文化館一站式的旅遊景點。他一口拒絕,因為並不想朝商業邁進。咦,挺符合博物館的定義,非營利。(當然,門票收入用作場館日常和維修開銷還是必要的。)
他還有其他目的,為芙蓉文化事業盡一份力,還有教育下一代。吶,也是博物館的定義,社區與教育。他不想來芙蓉的人只奔著燒包或其他美食,芙蓉不應是文化沙漠。每當學生到訪,看他們投入感受懷舊老物,一句“很好玩”,對黃永康而言就心滿意足了。
相關報道:
【民間文物館/01】我們需要怎樣的文物館?
【民間文物館/03】聲臨其境,沉浸式體驗祖輩漂泊南洋之路──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
【民間文物館/04】走讀新山,保存祖先歷史,挖掘在地文史──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
【民間文物館/05】民間文物館,如何發揮功能、永續經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