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保存基金委員會主席陳亞才說,現在華社民辦文物館來到過渡時期。過去都是沒有受過博物館專業訓練的熱心人士來設立、管理。後來,國外的相關科系蓬勃,如今新一代受過專業教育的人才多了,在管理文物館上多了份專業,少了點悲情。
“不表示悲情不重要,而是可以用更專業的手法來處理文物、文獻,或敘述某一個事件。”
ADVERTISEMENT
談到華社民辦文物館的通病,陳亞才列出幾點。第一,把所有心力投注在開幕,過後沒有下文,“實際上開幕才是開始,但就在這裡停掉,沒有常開,或者要預約參觀。”第二,沒有專人管理,靠社團秘書兼顧但往往兼顧不來。第三,沒有經費預算,接下來的經營、人員、活動開支都受影響。“還有是因人成事,也因人壞事,就是說遇到有興趣的會長就做得很好,不然就是半休館狀態,這個狀況相當普遍。
“所以不能停留在悲情。”陳亞才提醒,很多華團以為文物館建立起來任務就完成了。可是博物館屬於公共機構,不管民辦或私人設立都要開放,否則無法達到創建宗旨併發揮收藏、研究、展覽和教育的社會功能。
過去華團都很清楚如何辦好一間學校,還緊張地做家訪把學生找來。陳亞才想,設立文物館,華社一些領導人的思維還沒到達專業,思考模式和做法還不及辦校,似乎覺得只要開幕了,其他都不急、無所謂。
“但是有機會參與的年輕一代會覺得這是一個平臺,不只是一個空間。”陳亞才說,若把文物館視作空間,它就鎖在那裡。但視作平臺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不只展覽,還能舉辦課程、培訓、導覽、參觀活動、線上講座,文物館間交換藏品等。如今知識傳播、資訊流通更快,年輕一代在技術上、觀念上具備不一樣的能力,比較有條件用新的想法來經營文物館。
他提起一家華團文物館,剛開館公眾反應不錯,久而久之參觀人數下滑。華團董事會都在為每天龐大的開銷而愁,而且是隻出不進。但是,文物館後來成為很多外交使節必到的地點,他們漸漸發現文物館的其他意義。
是啊,一間文物館的價值並不體現在售票收益,更多的是帶動地方研究,促進地方認同、社區教育等。
本地博物館的困境
文物館也好,博物館也罷,林家豪認為最重要的受眾就是學生。“紀錄、保存和復原過去社會面貌是博物館的職能,但真正的目的是通過過去,建設未來。”博物館最大的職能是瞭解一個地區,大至國家,小至社區的核心價值和精神,才能好好設計一個社區的未來。
回想看看,我們從小到大參觀博物館的經驗,有什麼令你印象深刻?林家豪說,一直以來,我國的博物館教育匱乏,不像歐美國家的兒童,自幼稚園就被帶去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提升美學、國家歷史的認知,提高國民意識。回看我國,即便學校安排參訪博物館,卻缺乏正確的引導,老師和學生可能都不懂從何欣賞。
是以,林家豪認為本地博物館亟需與學府、學術單位合作。“培養新一代工作人員,最好從學生下手,和學校課程配合。”樂觀點想,100個學生若有一兩個感興趣,每一屆又一批新生,如此慢慢擴散出去,將來必能為本地博物館事業注入新血。
相關報道:
【民間文物館/01】我們需要怎樣的文物館?
【民間文物館/02】修復芙蓉舊時光,留住城市的記憶──泰和堂民俗文化館
【民間文物館/03】聲臨其境,沉浸式體驗祖輩漂泊南洋之路──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
【民間文物館/04】走讀新山,保存祖先歷史,挖掘在地文史──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