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7:51pm 17/10/2022

医生

器官移植

器官

外科

医生

器官移植

器官

外科

【眼界大開的科普小品(版主的話)+(一)】顏祺軒 / 讀外科醫生的手記

作者:颜祺轩(巴生)

【周偉才〈越讀者(馬來西亞)臉書版主〉】人類文明可說是感性主觀的火花和理性客觀的沉澱所築成的結合體。滿地開花的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探研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變化規律,建構出知識的高堂廣廈。科學並不冰冷,人文長存溫度,打開科普著作,即是打開另一個閱讀的浩淼世界。

ADVERTISEMENT

“有了這份最好的禮物,他們愛的人將拯救多至七條生命,並將以此種形式延續生命。”

這本關於手術的醫學科普,並非平鋪直敘陳述歷史或個人回憶錄,特點在於以自身和患者的經歷為背景,穿插那些讓移植成為可能的當代先驅者的故事。

從一位沒有主刀過的實習住院醫師,作者約書亞·梅茲裡希用兩年時間努力讓自己熟練縫合技術,經由一場腎臟移植而決心成為器官移植醫生。字裡行間透露作者的幽默誠懇,對器官移植全過程和發展史的細緻描繪,除了深刻感受醫學的美妙之處,也叫人佩服至極。

對比現代器官移植的概念逐漸普及,在20世紀50年代,這一切都只是天方夜譚。每一次的手術失敗和單純動念,都讓醫生有了不同的啟發和改進。初期對器官移植的一無所知,案例中發現的各種排斥現象,體外循環儀器如腎透析和心肺機的發明,突破倫理的腦死亡概念,到醫用藥環孢素的誕生……每一步幸虧有許多人的堅持,我們才走到了現在。現階段雖然移植技術相對成熟,但仍有併發症的風險,異體移植如動物內臟還在實驗中,醫學發展的飛躍實屬得來不易。

感謝所有沒日沒夜活在手術中的醫生、生時與死後熱心的器官捐獻者、盡力生活的接受者,還有嘗試理解更多的人們。當一位母親在幾年後,有機會用聽診器聽著女兒的心臟在接受者的胸腔中跳動,這份生命之禮的延續也許讓我們意識到,死亡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開始。

【眼界大開的科普小品(版主的話)+(一)】顏祺軒 / 讀外科醫生的手記
【眼界大開的科普小品(二)】鄭義燊 / 他們是垃圾天使!
【眼界大開的科普小品(三)】彼得石 / 為什麼這個年代不科學?
【眼界大開的科普小品(四)】許蓓琦 / 請將夜間睡眠列優先
【眼界大開的科普小品(五)】陳曉滿 / 複雜的21世紀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