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公司平时对员工无情,关键时刻就不要怪员工无义。
在几个月前的一堂硕士课里,有个做门市生意的同学问起:行情不好,企业如何瘦身?我当时回答:无论哪种方式,若亏待了员工,很大几率会造成企业内部的自我瓦解。讲白了,就是慢性自杀。
ADVERTISEMENT
怎么说呢?员工站在最前线,是实际进行工作的群体。员工的工作表现是决定公司策略执行成败的内部关键。若员工心术不正,公司就要承担后果。因为顾客总会找公司算账,而不是某某犯错的员工。
在管理学里,员工的数量与团队工作表现之间的关系,是个钟形曲线的呈现。当人数少于工作量。彼此分配到的工作就会超过负荷,团队的整体表现自然会低。
随着人数的增加,彼此的工作量减轻,表现就会提升。一直到人数与工作量成正比,团队的整体表现就会达到最高点。但如果人数超过工作量,团队的表现又会开始往下滑。原因嘛,就是人多,是非自然也变多。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间门市,服务员共有8位,每次的顾客群都在四五个之间。过多的服务员不只在成本上没效率,而且闲着的服务员也有可能制造是非。
接着,服务员的数量减至5位。以刚刚好的人力来处理工作量,团队就会处于正常状态。后来,门市主管食髓知味,为了进一步压低成本,再把服务员减至3位。这时候,人手不足直接增加了服务员的工作量,他们的表现自然也下滑。
以上的钟形曲线只是理论。实际上,那更复杂,因为带入了个人因素。
首先,每个人的能力与经验不同,造成了每个员工可承担的工作量也不同。有些员工三头六臂,能一个人当两个用;有的员工表现一般。接着,每个人的工作状态都会有起伏。心情好时精神爽,心情坏时瞌睡多。就因如此,最佳的人数在不变的工作量下,起伏就难以结论。
无论是哪种因素,长期超量工作,只会削弱员工的士气。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员工进入求生状态。在这状态下,员工凡事都以安全为前提,对交待的工作只要做到合格就好;对新事物有避忌的自然反应;把机会所伴随的风险放到最大;与同事的互动也拉开到明哲保身的心理距离。
人类在社会学里,有个奇怪的部分,就是拥有比其他物种更强烈的自我意识。明明属于群体却又带着鲜明的意识差别,明白共济的必要却又因为自我而发生争执。
当企业为了大局而减少人力资源的开支时,就会对员工的心理产生负面或者消极的影响。无法达成的共识造成一方背道而驰。
缩减人力资源的成本,其破坏性是缓慢的。有量无质的工作能短暂地维持企业运作,却在不久的未来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打个比方,剩下的3个服务员要应付平均四五个顾客,几个月内门市的生意仍然正常。但被怠慢的顾客将在几个月后大量流失。
企业若真的没方法,在缩减人力资源开支的同时,又想保留员工的全力输出。那么,关键就是员工对公司的忠诚,一个不介意吃苦吃亏也要尽力配合的意愿。
重点是,忠诚来自公司长久以来对员工的人情互动。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态度,也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达到的关系。通俗点,就是若公司平时对员工无情,关键时刻就不要怪员工无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茅台虽然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打入年轻一代的市场,但并没有制止下滑的市场占有率。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茅台只能坚守一代的市场。在营销学里,这是品牌与世代文化过度融合的结果,类似睹物思人的情感转移。
话说几年前去了趟中国,终于在酒桌上品尝到了道地的茅台白酒。事后,我跟导游聊天时,问起哪里能买到飞天茅台。他说,要预定,最少等半个月。
最近,我和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谈天。话题扯到中国的饭桌礼仪。他说,茅台酒不像以前那么难买。现在都不用排队预定了,随便一家烟酒专卖店都有现货。以前的库存只能顶半个月,而现在得用一个月的时间来消化。
“你怎么这么熟悉?”我问?“他说:我家就是卖烟酒的。”那天晚上,他连续传了几篇关于茅台的报道给我。
其中一篇来自财经商业新闻平台说,年轻一代对于高度白酒的兴致远不如上一代,而且也不再迷恋高端白酒的品牌效应。对酒的喜好,更偏向带甜又低酒精的水果酒或醪醴。在一个全是年轻人的休闲聚会里,没几个人会开茅台。也因此,茅台越来越集中在商业宴会或送礼的场合。场合的持续萎缩,外加越来越多人会把在一个场合里收到茅台在其他场合转送出去,茅台的销量就放缓了。
茅台逐渐走下神台。为此,茅台集团原董事长季克良在一档访谈节目里表示,年轻人不爱喝茅台酒,是还没懂事,不晓得喝好酒。而在隔年,腾讯新闻出品与益普索联名发布的《2021年中国白酒消费洞察报告》分析几个打脸的观点,年轻人对包括茅台的各类白酒的态度,包括价格太高、难辨真伪、味道辛辣,以及反感酒桌文化。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反感酒桌文化,在来自31个中国省份的年轻人中收集到的观点,是一个具有打击性的反馈。在年轻人眼里,高端白酒带有强烈的社交属性,而非一个国家的文化形态。在许多高端白酒品牌公司极力的捆绑自家白酒与中华文化时,年轻人却更记得上一代在喝酒时的各种不成文规矩,例如敬酒、罚酒、劝酒,还得不醉不归。
装茅台的手提袋,最是显露茅台的社交规矩。这手提袋,除了宽度与茅台酒的单瓶酒盒一致,高度和长度都“跑位”了。手提袋的高度比酒盒高出了些许,而长度也是两个半纸盒的尺寸。一个手提袋,三瓶装不下,两瓶又有间距,酒盒会晃动。
“懂事”的人都知道,这多出来的长度,是要装“华子”的。经过仔细计算的手提袋,恰恰能装入两瓶茅台,再加上两条香烟。这充满人情世故的设计,反映送礼方的满满诚意。对偏好简单清爽的人际关系的年轻一代来说,这太油腻了。
茅台的销量放缓,是两代消费群体间,对白酒的看法不同,也对喝酒的目的不同。对上一代来说,喝酒更偏重于社交消费,把客人陪好喝好才是关键,个人的感受是其次。在这目的下,酒桌文化能让同一代人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共识,并加强关系。
而年轻一代喝酒的目更倾向惬意悦己的心情消费。这时,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上一代的酒桌文化反而十分扫兴。轻度随意地喝酒能营造融洽自由的气氛,这也是中国新生代的新酒文化。
同一个事物在两个世代的心里,有不同的态度,一个是诚意,一个是油腻。同一个场合在两个世代的眼里,是不同的画面,一个是尽兴,一个是扫兴。对品牌公司来说,与一个世代的关联性越强,虽说竞争优势就越大,但也越承载上一代的特质。
如今,茅台虽然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打入年轻一代的市场,但并没有制止下滑的市场占有率。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茅台只能坚守一代的市场。在营销学里,这是品牌与世代文化过度融合的结果,类似睹物思人的情感转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