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云

发布: 7:30pm 18/10/2022

受骗

利益

善良

人性

陈奕君

有痣青年

天真

【有痣青年】善良的标准 / 陈奕君

作者:陈奕君

不晓得你有没有听过一种宣称——或许带着教训的口吻——说:我们不要用一个人的过去来判断他们的现在,人值得拥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或者,我们不要从别人的口中认识一个人,而是该用亲身的接触来了解一个人。

这些概念,当然可以作为对自我的道德要求,但若要成为放诸四海皆准的伦理准则,似乎又有些太过于且轻信。

ADVERTISEMENT

的复杂多变,人际往来的诡谲难解,真的很值得反复咀嚼。不如我这样说吧,一个人没有在你面前露出狰狞不堪的样子,可能仅是时候未到,或是暂时无此必要,并不代表眼前这个平素笑容可掬、待人亲和的对象,是一个真正的人。谁都可以是好人,只要他的没被侵犯,只要他还没掌握某种不被约束的权力。

说到这里,你一定觉得我是个内心多疑又冷酷的人了;我是不是从小缺爱,于是对这个世界那么不信任呀?我必须要有遇人不淑、生活坎坷的故事,才足以佐证我说的这些吗?

喏,若是你真有这样的猜想,是不是又因人废言了呢?其实,你只需要撇开对我的任何发散思维,好好思考文章里说的事情,那我就没有必要费力证明自己家庭温暖且生活幸福了——版位字数有限,编辑会碎碎念,耶。

反正,你真要了解一个人,更应该听听别人怎么说。

有人说A一贯刻薄寡恩,还克扣员工的加班费。而你和A几次接触下来,觉得他豪爽大方像个老大哥。嗯,你身上是不是有什么他想要的东西呢?渣男骗女孩子上床之前,也总会送些礼物请客吃饭吧。

有人说B逢高踩低、态度倨傲,对清洁工颐指气使。你为他辩驳说这个朋友热情爽朗,和人相处很懂分寸。嗯,你是不是有什么特殊身分呢?比如你家特别有钱,爸爸是拿督?

人际关系网是一场局,人们拿着不同的筹码在互相博弈。你在不同的位置,会接收到来自同一个人的不同态度。这很正常,人性使然;权力关系的不对等,常常能让你看到人性的残酷。你跟一个人没有什么利益冲突,他当然乐于在你面前保持一个好形象,博取你的好感——毕竟大众口碑如此好用,有时甚至可以扭转一场舆论战的是非对错。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视角

你再想想,前首相纳吉,看起来何尝不是个儒雅端方的老人家?有时他家族小辈的公开发言里,还把他描述成慈爱仁厚的祖父呢。纳吉爱家人,于是敛财让家人过上好生活,对吗?可他不在乎你,所以他拿走了你的钱。

要怎么理解呢?大概就和选择男女朋友的时候一样吧,要看对方具体的人格,而不是只看他对你好不好;就算一个杀人犯呵护你的方式,完美符合你对伴侣的要求和想像,但你或许也不会真的愿意和他成为眷属——除非你感觉自己已经是一个被全世界遗弃的人,你只在乎他。

因此,我对善良的标准非常高。平常你听到的那些,对陌生人施惠的好人好事,是普通老百姓的素朴观念,让他在某个时刻下意识地遵行了主流价值观推崇的行为。这当然要归功于道德教育的成功,但我们也别忘记,这些施恩是那个人的余裕。当真正涉及切身的个人利益,政治改革派可能也会沉默地投票给贪污的政党。

所以这就能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惯犯能用同样的伎俩,在不同圈子里故技重施?

当你气愤地向朋友述说你怎么被人设计陷害,某人是如何心机深沉个性扭曲——朋友听了点点头,安慰你几句,可倘若明天你口中那个坏人带着利益上门邀请合作,朋友转头就跟着坏人走了。嘿,趋利之心让他心存侥幸地与虎谋皮,末了他还会耸耸肩说:我很同情你的遭遇,但反正他又没害我,对吗?而且,你是不是也该检讨自己为什么那么容易

所以,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看你处在哪个位置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视角的叙事。

反正,我并不会用这一套高尚的伦理准则来教育孩子;善良需要锋芒的加持,你有底气待人宽厚,是因为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才可以让别人近身的时候,仍然可以有所依仗地保全自己、全身而退。否则的话,你只能期待坏人还留有最后的一点良心;或者他够聪明,知道留有余地,以免狗急跳墙、鱼死网破呢。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30pm 25/03/2025
【蒙面暂记】终将失业的喃呒佬/周若涛

琼瑶离世,身边不少亲友深受触动,却因避讳而不愿多谈。巧的是,两部探讨生死的电影同年上映,先有港片《破.地狱》,后有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的《隔壁的房间》。于是,借助虚构作品,不能谈的话题也能绕个圈谈。就像“隔壁房间”的隐喻,有些事情无法直视,那就换个角度,换个空间。

两部片都向死而生。大限在前,人才能为自己的人生下定义,理清纠葛的人际关系。《隔壁的房间》的主角玛莎,为维护生命最后的尊严而选择安乐死,更增添了一层道德叩问——人是否拥有决定自己生死的权利。 虚构的玛莎与现实的琼瑶,天差地远的两个人物,在死亡面前又何其相似。

未曾料到,大数据演算法似乎窥知了我近日所思,唯恐我心情过于肃穆哀伤,而频频推送一部纪录片。片名直白而粗暴:DON’T DIE(《长生不死》)

主角Bryan Johnson,矽谷科技新贵,年少创业有成,公司卖出后坐拥巨额财富。如此人生胜利组,夫复何求?换作是我,早已躺平不干。但超级富豪的眼界就是不一样。他立志追求长生不老、青春永驻之法,并且逐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科技养生术,从最基础的饮食、运动,到闻所未闻的营养补给,再到匪夷所思的血浆注射、基因治疗,都包含其中。创业烧钱烧习惯了,养生也要烧。这套方法,每年得耗资两百万美元。

我不禁想到,人类为求永生曾做过多少蠢事:吞丹砂、修秘术、寻访神泉仙岛。有钱了不只任性,还怕死。自古以来,人们总爱把当时的尖端技术生搬硬套在长生术上,但往往没有好下场。古时,许多帝王因水银中毒而疯癫,近代,则有冷冻身体以待复苏的人——他们万没想到,冷冻公司竟会破产。冷冻柜断电了,那些收拾残局的清洁工,每位都经历了一场精神浩劫。

人类将于2030年实现永生

这种嘲笑自是后见之明:他们确实失败了。可是,如果,万一,成功了呢?

现今科技与过往不可同日而语。作为科技人,Bryan的养生法严守科学原则,且有专业医疗团队作支援。他每日进行一堆生理检测,各项指数钜细靡遗,几乎掌控每一个细胞的状态。如果试药换药,更得密切追踪指数变化。所有数据像开源码那样公诸于众,任人检视、复制。结果证明,这套方法确有逆龄之效:他的生理年龄比实际年轻二十余岁。

这算不算逆天而行?跟玛莎一样,Bryan也遭受不少道德质疑。 玛莎因选择“死”而被质疑,他因追求“生”而被非议。吊诡的是,批评者大概属于同一群人。

而矽谷的逆天者不只他一人。著名科学家兼未来学家、谷歌顾问Ray Kurzweil也是“科技养生”的奉行者。他甚至乐观预言,人类将于2030年实现永生。这也许并不疯狂:如今我们对宏观与微观世界的掌控能力是前所未见的, AI也势将加速基因学和分子医学的突破。这预言,搞不好能实现。

但实现了又如何?此等技术大概只有富豪负担得起。即使普及,地球承载得了只增不减的人口吗?这时马斯克怕会跳出来说:来,一起移民火星吧。

届时,人们会不会对玛莎说:“只要再多等几年,你就不用死了”。整部意蕴深远的电影,其美学与内涵,轻易被抹消。而许冠文饰演的喃呒佬,无地狱可破,终将失业。大限无限远,人们紧抱着彼此的恩怨情仇,再无机会放低。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