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創作談 05.】
7月某個黃昏,有雨,難得進城的路並不堵塞。
ADVERTISEMENT
擁擠的是人。為了躲雨,人人走在可以遮蔽的老街。經歷數次解封的城市人氣熱絡起來,或只是我,還不太熟悉擦肩接踵的行人身分,對迎面而來的腳步感到有點心慌。路上收到訊息,友人Y已先一步抵達,但推門進入滿座的餐館,一桌桌不見身影。轉身走上二樓,赫然闖入一間掛著祖輩肖像、擺滿上世紀器具的房間。
退回外部的廊道,一來一回地確認,才知道自己誤入同名的地方,而他們身處街頭另一端。
這家氛圍相對清冷,可以放心地說話。Y是個熱心勞心的青年,遠地近地注視幾個家鄉,教職業餘翻譯小說、主編理論書籍,平緩上升的學術生涯相當刻苦。我們相識轉眼六七年,席間聊及過往讀過的小說家,近期出版了回憶錄。然而關於揭露,牽涉的親近之人頗有微詞。又談論寫作的過去與現在——會不會想到有一天不寫了?不寫了的話,會不會遺憾?
7月的黃昏,時時縈繞心底的疑問放到桌面時,彷彿預習許久的災難終於發生。面對危險與困滯,人們不免下意識地逃,影子隨即追了上來。疏於動筆卻還是汲汲地讀,讀取回音同樣緊緊地扣在心上。或許是後來的形式訓練,有時會對投入情感而遲疑猶豫。由此散文經常備受質疑,主流抒情,亦囿於抒情。比如針對私我經驗,太過耽溺於某一狀態,與世界距離太遠;比如文學語言的有無,過多的修辭掩蓋了真摯,白描的文字又少了意趣。
書寫是劃線,這裡不說,選擇如何說。在散文當中,作者主體(我)最大的體現,大概就是自傳了。這展現了一個人對生活經歷的思考,找到人生之初最深刻且或某個影響深遠的時期,試圖為個性的誕生寫下的長篇敘述。菲力浦·勒熱訥(Philippe Lejeune)《自傳契約》羅列與自傳相近的體裁,比如回憶錄是作者著重外部的歷史,以個人視角出發,卻講述超出個人範圍的事情。有時候也很難判斷,作者想寫的是個人內心與成長,還是著重時代的刻印。
當然,劃線並不能有效區分,而是嘗試趨近散文的精神。作者始終要給讀者的一面鏡子,是古樸神秘的銅鏡,還是塑料外殼的玻璃鏡子?我回答Y,關於能不能想像不寫了,自己肯定想了無數次。在還沒準備好一面鏡子之際——
契約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由作者在文本開端聲明意圖,仍是不足的,還牽涉到對話者、對象是誰?文體上的選擇能夠迴避矛盾與衝突嗎?菲氏特別指出,關鍵不在如何講究精確地還原現實與歷史,而是作者是否真誠地講述。回憶錄、自傳、自傳小說,不管敘事人稱如何改變,關乎自己的揭示,空白與傾向都有其意義。讀者期待領會和理解作者的同時,應該明白這是一方面的真相。標識文類並不能自動為其取得證明,這份契約不能由作者獨立完成,更長久考驗著讀與寫的人。
仍然期待閱讀散文,因為從個性的歷程、個體的片段,我們意識到身分與理解是如此複雜的。在這個文類,許多常見的主題都與來歷有關:故鄉、父母、童年。談及故鄉,又經常與祖輩的相處有關,或是美好的田園想像。這些經驗不假,但還有一些看見叫人重新思索,原鄉為何。
《九歌107年散文選》其中一輯家園與棲身,收錄小說家哈金〈故鄉與家園〉。這篇並不是主流散文的私我抒情,他將個人見解放在三則人物故事裡。要如何面對故鄉的感情?有猶太人保爾、胡錦濤,另一個是“沒有鄉愁”的余英時。哈金為這些事蹟作注,雖然原籍故鄉無法選擇,它們亦時時召喚個人的忠誠,但人人可以各自建立自己的家園(生命的意義),而混淆兩者是危險的。讀者不難聯想到這位以第二語言寫作的小說家,也是藉此回應“不回去”的態度,又是艱難的釋懷。
或重或輕,如複數的棲身之所,也可能是〈家鄉們〉。在《野風波》出版之前,因編輯的緣故先讀了靖芬的這篇作品(也收錄在《復始之地》文集裡)。家鄉可以關係出生,或是住過最久的地方,也可以因為某個微小的原因而生成:第一次感到不捨的地方。許多會心一笑的敘述,在於作者對生活的獨到解讀,有時近乎誤讀,她說這是“重新建構不知有無的東西”。比起傳頌既定的觀念,這應該是散文寫作越來越被看重的意義。以至於我近年對於目及的散文競技——最終經常選出無可挑剔、四平八穩的作品而感到困惑。進一步說,我們只期待選出符合原有想像與標準的“文學”嗎?
看別人如何照鏡子,再想自己的鏡子,是不是也照出了自己投下的陰影與傷害?房慧真在《單向街》寫父親主導的曲折返鄉旅行(來自家庭的陰影),還有小時候與同齡人交往的深刻擦痕(天真有邪),致使或加入冷落排擠他人的經歷:“我可以感覺到她怯懦的,頭望向我這裡的友好延伸。像一隻潔白溫順的小羊,亦步亦趨地跟在後面。在我學齡前,一把捏碎整籠小雞,莫來有的惡意,此刻又蠢蠢欲動。”(〈惡意〉)如今她多了記者身分,經常分享人物報導的採訪經驗,自言譬如化身獵人觀察獵物,卸下對方的光環、標籤,才可以直視所有細節。其實她早已化身為自己的獵人,將所有真實與傷害並排於最初的內在身世之書裡。
與Y暫別的這段時間,我一直想著當時毫不猶豫的回答:一定有那麼一天,不寫了。那麼還可以嘗試書寫的此刻,應該如何面對呢?給你我一面鏡子,毫不保留是道德的嗎?想到那則古老的寓言,我們如囚徒在洞穴裡面壁生活,但終將孤獨地理解,日夜相對的黑影動靜來自背後呲呲燃燒的篝火,篝火屬於外面真實的世界。熟悉又虛假的影長久成為習慣,篝火與陽光是刺痛乃至錯亂。如果造出不完美的鏡子,找到適當的角度映照看看,多少能為原地的人帶來緩衝的景色吧。
(編按:文中粗體關鍵字為編輯所標明。本系列每月第三個星期五刊出。)
相關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