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蹤16】馬華小說獎決審會議記錄/回到短篇特色,反思馬華色彩(上篇)
【0票作品討論】
ADVERTISEMENT
●〈迦南〉
黎:這是這次作品裡其中一篇“病態”小說,整個小說製造出一堆病態來成全作者的無病呻吟。小說幾乎沒有情節、故事、人物,可以說通篇只有一種聰明卻又很多語病的文字,整個小說是空架子,它表現出的虛無,是我很難認同的,所以沒有選它。
謝:開始看時,我覺得這是難得一篇好像徐老師說的,比較明亮、開頭有趣的小說,但到最後我真的看不懂。它在取材上佔了優勢,用精神衰弱與心理醫生作故事,比夢的不合理更可以不合理,但它並沒有把握,最後不知把讀者帶到哪裡。
徐:這小說特別抽象,是基於關鍵詞的寫作,反反覆覆在談幾個問題,包括“迦南”這個詞。它對關鍵詞的依賴特別大,在小說基本面上缺乏很多東西,缺乏代入感,沒有故事,有一定的閱讀障礙。我的確進不去。
【1票作品討論】
●〈潔癖〉
謝:它整個故事掌握得蠻好的,小說分三段,媽媽與大女兒,媽媽與小孫女,最後姐妹談父母,最後這一段還不錯,尤其是媽媽去世後,竟然對女兒是一種解脫,從親子關係上來看,這一點可以打動人。但它的缺點也很多,比如故事沒有交待清楚,它從12歲的小女孩的角度去敘述,這小女孩似乎懂得太多;還有它可以壓縮得更明快,但是同時與其他類似的文章比較,如〈海的女兒〉、〈櫃子〉等,我覺得它可以超越它們。
●〈海的女兒〉
徐:與其他相比,它寫得更日常,而且“海的女兒”的意象很好,對一個小孩來說,小時候有自己的幻想、幻覺,把它與現實混在一塊去,例如伊瑪帶著尾巴。她一直把伊瑪看作是海的女兒,而這個海的女兒其實是一個非常平凡,甚至帶著私慾的正常的人。整個小說把這個過程處理得非常好,沒有刻意從作者“我”的這個角度,去賦予海的女兒更多光輝,相對客觀,但客觀裡也有主觀的充分描述了伊瑪的這個形象。在這麼多小說裡,很少有小說能把人物的形象立起來,伊瑪這個形象是相對豐富與立體的。
但是這個小說有點問題,就是“海的女兒”這個意象有點神話,有點理想,它與現實中的伊瑪沒有很好地融合起來,兩者之間還是有種割裂感。我覺得寫作應該有辦法讓兩者更加融合,但是現在缺少了這東西,這是我讀完小說之後的一點遺憾。
●〈希莎〉
黎:它寫的是性別議題,一個印度男孩想成為女孩,就把他跟一個馬來“女子漢”類型的人放在一起對比,讓他們成為好朋友。我有個疑問,為什麼作者要用印度男孩作為小說主人公呢?小說裡的主要人物,一個是印裔,一個是馬來女孩,可是你用中文來寫他們的故事、用中文來處理他們之間的交談,意義是什麼呢?把兩個人都變成馬來西亞華人不行嗎?對小說的朝向有多大影響呢?我感覺好像沒有影響,它完全可以用兩個華人來替代,就是一個華人男孩一直想當女孩,他結交了一個好朋友,好朋友是女子漢,也可以寫出一模一樣的小說。
我懷疑作者這麼寫僅是為了那些紗麗,並表現出馬來西亞多元種族色彩。可是我並不覺得作者對印度文化有多瞭解,包括宗教、色彩、紗麗的背景,都沒什麼研究,他純粹是要這套紗麗,用很表象的東西來表現本土色彩,這是比較遺憾的。
比較有意思的是,前後有種回放。例如進便利店買香菸,後面又再出現,呼應起來有種趣味。可是我覺得,用買香菸來寓意一種犯禁的合法權利,用“我長大了可以買香菸”這件事來說他可以選擇性別,太小兒科,太輕了,無法對應到性別取向等重大事情。
而且小說寫兩個人性別取向異於社會常人,卻沒有處理兩人的情慾問題,只是用很大的篇幅寫男孩偷偷去櫃子拿母親留下的紗麗去換,卻沒有處理他的情感。這樣的男孩有沒心儀的對象?為什麼沒有把筆墨放在這種情感上,而把筆墨放在衣服上?那純粹是一種表皮。
這小說語言問題不少,總覺得作者不說人話,把話扭轉得有點不成樣子,所以製造了很多病句。比如有兩、三次提到“藍色小卡”,兩位國外評審看了可能有點奇怪,什麼是藍色小卡,其實他要說的是馬來西亞公民的身分證。為什麼不直接寫身份證?他是怎樣想像他的讀者的,他為什麼認為他的讀者會明白那個藍色小卡就是身分證?我覺得作者沒有想過他跟讀者的溝通,只想把一個很簡單的身分證寫得看起來比較深一些、有意思一些。
它的優點是敘述清楚,結構不花俏,首尾的呼應還算完整,但它的完成度不高。
●〈櫃子)
黎:我投它一票,是因為它在9篇作品中算是最簡單的一篇,結構較簡單。讀過10篇作品,我特別欣賞能做簡單事情的人,在那麼多作者故意把一個很簡單的事寫得非常複雜,左拐右拐,其實說的都是很簡單的故事之後。
其實1萬字的小說不算長。我們讀過逾萬字的小說卻不覺得長,是因為它配得起這麼多字。這次的作品很多就讓評審覺得配不上1萬字,而是故意灌水,你的故事結構與內容不值得寫1萬字。在這情況下,〈櫃子〉只講一個比較簡單的故事,清楚一點講出來,在這些作品裡頭突然成了一種美德,所以我對它較有好感。雖然整體來說,它用唏噓的手法寫了一個父子出櫃的故事,像在玩弄一種幽默感,但寓意淺白,手法也不算高明。就文學創作而言,它屬於不需要怎麼用功的小把戲,文學高度不太夠,文筆只是流暢,缺了些文采。
●〈阿婆〉
徐:〈阿婆〉是我在10篇中最早讀的,讀完特別興奮,覺得這次作品質量非常高。結果讀完後,最喜歡的還是這一篇。它的優點與缺點都非常明顯。可能對兩位老師來說,它的缺點就是把馬來西亞一些符號、辨識度比較高的元素融入,陷入對馬華文學固有的想像,但對我,對馬來西亞不太熟悉,或對馬華文學讀得不多的讀者來說,最能符合我們對它的想像反而是一個“點”。
而且這小說技術難度大一點,它巧妙地把雨林、馬共元素融入到三代女人的生活,或反過來把三代女人的生活巧妙地融進了馬共的語境裡,尤其是三代女人中間夢境或內心都有一頭巨獸,讓這頭巨獸在小說虛實之間遊走,它的虛實關係營造得比較好。它有一種漂浮的不確定性,但認真分析,又覺得這種漂浮與不確定性是有根的。以小說張力來說,人物與精神世界、現實與歷史之間的張力比較大,所以這小說我看了一遍覺得挺好,又看了一遍,我認真讀了兩遍。
但它有兩個問題。首先我不喜歡這個題目,太簡單了。〈阿婆〉這題目不足以涵蓋小說意蘊。讓我來寫這小說,題目我會叫〈巨獸〉,總之不會叫〈阿婆〉。
另外就是這小說用力過猛,把我們特別想見的馬來西亞元素都用了進來,而且把人物搞得比較極端,人物生活更像表演,缺少日常性與平常心。這可能是一個作家往前走需要避免的重要問題,揀選題材上還是要有平常心,要從日常邏輯上來寫。它在人物上有些刻意,但為了達到某種效果,人物跳躍性比較大我是可以接受的。
我給〈阿婆〉與〈騷亂〉打的分都一樣,但小說張力來說〈阿婆〉更好。論自然流暢與平常心,〈騷擾〉卻更勝一籌,它們各有千秋。
【2票作品討論】
●〈歸〉
謝:它寫的是精神錯亂的媽媽想回去卻回不去,因受土地詛咒而要離家的兒子最後卻無法離開,只能回去。故事結束時,媽媽沒有離開就去世,太太也懷孕了,主要是講這樣一個無奈與土地的詛咒。但它還是具備我開始說的缺點,如文字過長,刻意賣弄等等。
徐:這小說也有夢。好幾個小說都有夢。但它的夢境相對自然,穿插效果較好,起到起承轉合的效果。它用兩代人尋找某種認同或歸屬,寫得比較綿密與柔韌,氛圍營造得挺好,節奏感與起伏較有意思,而且整個氛圍挺緊張的,跟著人物的命運與語境,閱讀時情緒焦急,會跟著起伏。
這小說的問題是語言上有些刻意,另一是不夠清爽。它底子很好,如果語言再清晰一些,小說力量會比現在更大。現在有點渾濁,稀裡糊塗的。作者再認真改一下,思路澄清一下,小說會更好。
黎:這屆入圍的好多小說都有一個病態人物,像〈潔癖〉的老母親,〈迦南〉裡有心理病的主人公與心理醫生的發展,〈歸〉也有失智母親,但都沒有很明確地留下讓讀者明白或隱約理解病從何而起的線索。這讓人看完小說還不是太明白,明明覺得病態很重要,像〈潔癖〉裡提到潔癖是很關鍵東西,但你讀完都不明白前半生的故事何以造成潔癖。
這小說沒能掌握敘述節奏,例如描寫緊張的水災場面時,應該怎樣把節奏加速,整個小說基本上以一模一樣的節奏在敘述,有種單調。
小說人物的塑造也比較生硬,感覺像幾個演技生澀的演員被湊到舞臺上,手腳不知放哪裡,並且都在被動地演著作者要他們演的戲。
小說寫到有隻豬在水裡,孩子把豬捉起來。讀小說我要很有畫面感,怎樣捉一隻豬,但是沒有給予合理和有說服力的畫面,只是沉醉在自己的文字裡頭;如小說有大段馬來文書寫,卻沒加備註,其他國家的讀者、評審怎麼去讀?作者為什麼沒去想參賽時遇到其他國家評審的問題?
小說是作者與讀者的交流、溝通,就要給讀者足夠的線索、畫面與空間。我覺得它的技巧沒有處理好,所以沒把票給它。
●〈對流河〉
謝:〈對流河〉比較成熟、完整、特別。我想請問馬來西亞的朋友,文中引用的“哈里遜”,是大家都懂的嗎?哈里遜是一個名字,太多西方人叫哈里遜,究竟是不是真有這個人,已經被懂得不用去寫這個人(的背景)就知道他是誰?
我在懷疑,小說的引述是否全都是他杜撰的?如果是的話那他相當成功。作者作為敘述者,他引用哈里遜,哈里遜再引用一個叫沃氏的人,沃氏再引用一個叫邁杜高的教士;邁杜高教士再引導他的嚮導達雅克,如果小說裡全部引用都是作者杜撰的,那作者相當成功。但他的缺點是,整個大方向是引用舊書來敘述一個故事,立刻就會令人想到黃錦樹的〈魚骸〉。所以是不是可以不要這麼明顯地引用?作為創作者,不應該讓人有這樣的聯想,而且作品裡為什麼設計成伊班人?從我的角度,是覺得他在討好評審,作為參賽的手段。
黎:我投了一票,是因為就小說語言與文字而言,它是所有作品裡最嫻熟的。它用了很多深澀的文字,卻沒讓我覺得太刻意。可是讀的時候很恐怖,作者完全複製了黃錦樹與張貴興的作品,就是黃錦樹用殘卷、半冥不冥追述什麼的手段,還有雨林書寫;書寫的味道、調子、文字都非常張貴興,它完美地把這套對馬華文學的想像、語文與調子複製了過來。
雖然相比之下它的文字嫻熟,比其他作者好太多,如果那些引用都是自己的杜撰,可見下了很多功夫,但把別人成功的那一套複製過來,作者本人在哪裡呢?自己的風格、語言在哪裡?我看不到。
很明顯的它是衝著得獎而來的。這樣的用心很不好,雖然它的文字語言最好,我心裡卻非常不希望它得獎,特別是得首獎。以作者的才能,他必能寫出自己的東西,能讓馬華開拓更大更寬的路向。
此外,這小說完成度不高,結尾非常草率。相比前面花了很大力氣,後面卻很草率,就會變得很令人失望。
徐:它題目取得非常好,寫法挺有意思。讀的時候的確想到張貴興,但這樣的寫法在9篇中讓人眼睛一亮,也是文字能力最強的一篇。
但它有另一些問題,例如材料。不管材料是本身有的或杜撰,材料與小說的互動性是不充分的,顯得材料在小說中佔很大的比重,極大吸引我的注意力,但後面與它相匹配的東西不夠。這作品如果放在散文裡可能更有優勢。但放在散文也有問題,它對於引文,無論是形象的著釋或理論的闡述也不夠充分,這篇作品無論作為小說或散文,力量最後沒有用到底,寫著寫著就虛掉了,如果再充實一些,無論是作為小說或散文可能都是成立的。所以我沒有選它。(10月25日續)
相關文章:
【花蹤16】馬華小說獎決審會議記錄/回到短篇特色,反思馬華色彩(上)
【花蹤16】馬華小說獎決審會議記錄/回到短篇特色,反思馬華色彩(中)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