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是否获得健全的发展,或者有没有永续的未来,取决于把人才和钱财等资源留在当地或引入当地的能力。
在马来西亚,一般乡镇都是以“产地”的姿态提供物产给城市,这些乡镇因为具备一级产业(农林渔牧等生产业)所需的条件优势――土地价格及生产成本相对低廉,也因此成为社会供应链中的底层;再加上中间商等产业结构因素,提供粮食的生产者往往最不被重视,也获得最少的利润。
ADVERTISEMENT
也许你已经猜到――“观光”似乎是打破这个僵局的其中一个解方。这几年,观光人潮带动下的地方经济,让许多乡镇一夕之间变成网红打卡景点,生产者于是有机会在第一线接触消费者,或拉近生产端跟消费端的距离。同时,为了满足一次性消费游客吃、喝、买的需求,如潮流般踊来的投机者大量引进跟当地不相关的食物、舶来品,甚至连他们自己也有可能是外来者,搭配同质化的打卡风潮,乘着趋势的浪尖,直达市场的红利期,做第一批的收割者。
我们应当回到观光发展跟地方的关系当中一个重要的经济判断标准――获利最终是留在当地或输出外地来看待这件事。我以前曾有机会参与某国业者进入马来西亚旅游市场的推广,后来才发现他们的如意算盘是引入该国的连锁酒店,开设符合该国国民饮食喜好的餐厅,加上自营的土产店、旅行社等,再搭配大型旅游平台和网红推广来创造一种封闭式的旅游环境;这样的一部剧本,真的会让我们错以为旅游人次的不断增加,可以让国家或地方业者赚得盆满钵满,其实外国资本投入创造的一条龙服务,几乎吸光游客皮包中的精华,只留下零丁小钱作景点的入门票留在国内,以及极少数本地服务员身上。如斯剧码,如同一个巨大的观光幻影。
根据观光学者研究发现,仰赖外国资本的“高档”旅游设施为了接待顶级旅客,采用各种高级的外国物料,获利当中有些高达九成会流出当地;反观“背包客”、“自游行”的观光,因为更有可能仰赖本地制造的产品、服务,用更“永续”的发展模式来推展观光,获利流失的相对少。
当地的获利增加,也代表提供当地人更多工作机会,更多观光连带的中小型企业可能因此而发展起来;受雇的当地人因增加收入而在当地消费,直接刺激地方经济,以“乘数效应”形成正向循环。把获利留在当地,意味着从上游到下游、从生产端到消费端,每一个环节的在地连结越强,对当地越有利,也越能让消费者看到地方的价值。留住钱,就有机会留住人,透过工作和创业机会的提升,产业之间建立起更完善的生态链,地方就能有了活力泉源。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