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蹤16】馬華小說獎決審會議記錄/回到短篇特色,反思馬華色彩(上篇)
【花蹤16】馬華小說獎決審會議記錄/回到短篇特色,反思馬華色彩(中篇)
【3票作品討論】
ADVERTISEMENT
●〈騷亂〉
謝:它在9篇中節奏比較輕快,文字比較活潑,沒有徐老師說的比較“沉”。我相信作者相對年輕,所以雖然是寫1969年的馬來西亞513事件,它卻只在大歷史裡寫它的微歷史,我覺得它主要是想帶出1970年代南馬或柔佛的環境。但這樣的環境未必要放在(513背景裡),它沒有著墨太多513的場面,所以變成很多時候你把513的騷亂換成另一場騷動也是可以的,這就削弱了整篇小說的重要性。而且它的人物太多,出場非常突兀,沒有交待,這是它比較欠缺的部分。
徐:這篇小說我比較喜歡。作者可能相對年輕,但小說的感覺特別好,就是對小說天生的文體的感覺比較好,社會層面和政治層面的那種騷亂,跟生活中的混亂、茫然無緒,兩者是纏繞在一塊的,而且兩者之間自然生花,作者處理得不錯。它讀下來感覺好像什麼都沒寫,卻又好像什麼都寫了。那種無所用心,非常自然的平常心,反而成就了這篇小說。它是不像小說的小說,有種渾然天成的感覺。當然這評價可能有點高,但對初學者或年輕作者來說,能寫成這樣,而且沒有過多的人工痕跡,已經很不容易。我們三人都比較看重這篇小說,可能是因為它裡面有種平易的、日常的平常心。而且它舉重若輕,或者它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重,反而把重處理成輕,這才讓我們覺得特別舒服。所以我給它寫了一句話:無所用心,反成匠心;不像小說,反是小說。
但小說裡也有謝老師剛剛說,那種枝枝蔓蔓的東西有點多,有的地方顯得有些滿。有些地方觸角伸出去了,但為什麼伸出去,它其實不特別清楚。
黎:剛才徐老師說,讀得舒服,其實這小說我是讀得很不舒服的。以小說文體而言,它固然是比其他作者高一些的,它的結構比較清楚,但我有個疑惑,小說主人公黑妹是印度女孩,我就在想,為什麼是印度女孩?為什麼馬華作者要拼命拿異族人物當小說主人公,意義何在?你對印裔瞭解多少?如果底子不夠,你敢去拿異族人物當小說主人公?
不過,好吧,我雖然不太明白作者為何要拿印度女孩做主角,但小說文筆確實非常流暢。這可能也是徐老師覺得讀了比較舒服、順暢的原因。但我自己可能有過太多參賽經驗,所以覺得小說衝著得獎而來的企圖太強烈、太明顯,就如徐老師說的要“無所用心”,但它整篇用心都很明顯。馬華作者都很清楚,選擇寫馬共、513這樣的題材你就有野心在,你知道很多時候這些都是得獎作品的題材、評審比較認同的宏大歷史敘述。你用了異族人物當主人公,然後小說寫513事件,小部分雨林的描寫,再加插了甘榜和新村,它把馬來西亞的本土色彩都羅列到小說裡,就是衝著得獎而來,就是要佈置馬來西亞場景。可是我對這場景存有非常大的疑惑。我開始說這次的參賽作品故意佈置馬華色彩,我覺得這篇小說最是濃烈,裡面很多東西都沒做功課,小說人物使用的語言與時代是對不上的,連人物的名字跟70年代我們馬華人的名字也根本對不上;作者甚至沒去考慮513後不久為何已有收舊報紙這個行業,其實那時馬來西亞甚至全世界都沒有這種環保概念,我記得開始有“old newspaper”來穿街過巷地收舊報紙已是我念中學、80年代的事情。
當時的中文報也不會有“寂寞的巴黎”這樣的報道。那時的中文報只有幾頁紙,根本不會有這類新聞去提到寂寞的巴黎。所以他製造出來的時代況味,都是他用今天的眼光想像出來的,我覺得至少該去報社翻一翻舊檔案,看一看以前的報紙,去感受那個時代應該有的味道與色彩才下筆。對我一個本土華人來說,整個佈景、人物、穿的衣服、講的話,沒有一句是那個年代該有的,這篇小說沒有去到可以讓我忽略那個場景的程度。
這小說在結構上可能是今年最好的,可我又覺得這個作者是最懶惰的。他什麼調查都不做就下筆,所以我對他很失望。如果他用功一點,用心一點,小說可以寫得更對味一些。這小說怎麼說都有一些地方書寫的味道與心思,卻沒有做功課,很可惜。
【第二輪投票結果】
進入第二輪投票,評審放棄1票及0票作品,徐則臣堅持保留〈阿婆〉。所以有4篇作品進入最後評選,分別是〈歸〉〈騷亂〉〈對流河〉及〈阿婆〉。黎紫書建議評分制,第一名打最高4分,以此類推。
依據成績,先淘汰分數最低的〈對流河〉。〈歸〉與〈阿婆〉同分,謝裕民建議給兩篇作品再投一次票。
【第三輪投票結果】
黎:我是肯定給〈歸〉的,因為它是我的第一名。
徐:我選〈阿婆〉。
謝裕民認為這兩篇都有明顯的缺點,提出是否可以懸空首獎。主辦單位建議黎與徐再提出理由說服謝投票。
黎:我其實很難遊說你,因為這些作品裡沒有一篇特別好到我非給它得獎不可。我對另外兩篇都特別不滿意,所以才把第一名給了〈歸〉。
謝:兩篇我都沒投,〈阿婆〉我對它也有很多意見。
黎:我也想過懸空。但後來又想到,那麼多參賽的年輕人兩年就等一個花蹤,如果沒有頒獎,又要讓多少人再等兩年。所以我也不想讓他們失望而歸,我希望可以選出來。
謝:我倒覺得如果只設兩個評審獎,不要第一名,是在提醒年輕人以往參加比賽的法則不能再用了,要不然每一屆都這樣下去,對馬華文學其實不好。
徐:一個獎對一個地方的文學有多大的促進作用也很難說,獎項對作者更多的是鼓勵意義。我們可以將獲獎文體,與未獲獎文體等問題認真地提出來警示一下,但獎既然設了就該儘可能去鼓勵大家,名額還是該有,我覺得設獎的目的可能就在這裡。
我想再談談〈阿婆〉。我明白對熟悉馬華文學的作家或讀者來說,裡面一些元素過於刺眼與取巧,但對宣傳馬華文學來說,有時必要的元素只要能處理好,也不是一個大問題,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我是編輯,多年來一直在閱讀,很清楚作者寫作時的投機心態,但只要能處理好,我覺得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我看中〈阿婆〉還有它與其他小說的區別,那就是虛和實之間的關係。有的人可能寫虛寫得很好,有的人寫實也寫得很好,但虛和實之間如何放在一塊,能夠虛實結合,而且處理得不錯,能產生空間的不確定性,並讓小說的張力能夠擴大一點,我覺得〈阿婆〉是很好的嘗試。
〈騷亂〉的確是這幾個小說裡最成熟的,但它處理的是相對現實的問題,對虛、內心的那部分沒有特別處置。從這個意義上,〈阿婆〉提供了一個新東西,起碼有新的嘗試。
我們要設一個首獎與一個評審獎,如果手心手背都割捨不下的話,可不可以〈騷亂〉是首獎,然後〈歸〉與〈阿婆〉是評審獎?這是我個人的想法。
謝:在徐老師講著的時候,我已經決定投給〈阿婆〉。
因此,〈阿婆〉獲得兩票(徐、謝),〈歸〉獲1票(黎)。評審最終議決,本屆花蹤文學獎馬華小說首獎為〈騷亂〉,評審獎為〈阿婆〉。
【評審的話】
黎:我想強調關於衝刺文學獎這件事。我希望馬華新人能換一種思維,不能只看過去的得獎或前輩的作品。這次評審我看到像張貴興、黃錦樹,甚至是我自己黎紫書的元素,都是以過去得獎作品的模式去寫的,這讓我感到很大的隱憂。我覺得馬華年輕人在今天這個時代,要有自己的眼光與勇氣去寫新的馬華小說。
謝:我也從這次的作品,以及在新加坡看到一些馬來西亞籍作者與學生在比賽中出現同樣的參賽模式。這的確是個隱憂,我希望這隻限於比賽,而不會影響到大家平日的創作。希望這一屆是最後一次出現馬華得獎模式,下一屆能看到新方向。
徐:我非常贊成兩位老師的觀點,的確,不要陷入程式化的對馬華作品的想像。譬如剛才作品中的馬華元素,的確符合我們的想像,而且成為參賽的標配。標配的觀點必須去掉,作者應更好地深入當下生活,從個人獨特的視角,區別於前輩寫作的這個角度入手。比如黎紫書老師的《流俗地》我很喜歡,前面的李永平、張貴興我都喜歡,他們的作品對前輩作家是一種反駁,是尋找介入新的馬華社會歷史現實的路徑。然後,尤其要保持文學裡的平常心。
另外,我還是希望看到某些差異。雖然我在中國大陸讀這些有一定的陌生感,但的確還是有些共通的東西。這些共通是我們能相互交流的前提,但更重要的是能夠呈現出馬華文學的差異性。
相關文章:
【花蹤16】馬華小說獎決審會議記錄/回到短篇特色,反思馬華色彩(上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