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3:00pm 25/10/2022

媒体

报纸

网民

读家说书

媒体

报纸

网民

读家说书

【讀家說書】網民是該進補媒體素養了!

整理:本刊 白慧琪

什麼是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它不是知識,而是一種能力,是指取用(access)、分析(analyze)、評估(evaluate)及製造(create)媒體信息的能力。

ADVERTISEMENT

還有,所謂“媒體素養教育”或“媒體教育”,並不是指培養媒體人的專業教育,教育對象是全體公民(也就是你我他),所有人都必須有媒體素養。

還記得《進擊的網民:混亂世界中必修的媒體素養課》新書推介禮暨分享會是於今年8月初舉辦。分享者包括作者群中的黃國富、楊潔和鄧婉晴,與談人包括兩名在中學教授公民教育的教師黃翠妮和朱鍵鴻(已離職)。講者分享教導媒體素養的經驗,也談到媒體系學生實習的取向和工作內容。例如,大專生到一些“內容農場”媒體實習,交來的作品錯字連篇。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名在籍學生分享,自己選擇不是內容農場的媒體實習,反而成了班上的異類。在場的媒體工作者、媒體教育工作者都忍不住加倍鼓勵她。

◢努力換不回金錢,易有惡性循環

後來發生了馬新社前主播葉詩妮發表勞動待遇不公言論,引發議論。出版《進擊的網民》的之間文化實驗室隨即舉辦了“媒體勞動條件惡化,優質內容哪裡來?”講座。會上主要討論媒體機構和新聞產製工作架構,是什麼樣的媒體環境造就現在閱聽眾在主流媒體上看到的新聞?媒體的價值是金錢還是至高理想第四權?好的新聞內容能推動社會發展,甚至是民主進程。但當這些努力沒法換算成金錢,讓媒體工作者好好生存時,就很容易開啟惡性循環。這個糾葛到底發生什麼事?
也差不多在那個時候,本刊《快樂星期天》製作了〈當我們立場不同〉專題。專題談的是明明關係密切的兩人因為資訊接收管道不同,導致對同一課題的意見不同,影響到關係破裂。是什麼樣的接收方式和習慣,讓人不再據理力爭,而是惡言相向?

行文至此提了這兩場講座和一篇專題,粗略概括,問題包括:新一代學子對媒體的想像已經不同;本地媒體環境與勞動待遇已經影響優質內容的產製;同一課題,不同資訊管道造就不同理解與聲音。這些現象或疑問都可以在《進擊的網民》書中找到思考的方向。對,是思考的方向,還沒有標準答案。媒體從報紙(文字)到廣播(聲音)、電視(影像)經歷百年發展,但從網絡進入到現在社交媒體時代,只有十幾年時間,一切變化過於劇烈,真的未必找得到答案。

《進擊的網民》由4位本地媒體教育工作者書寫,是從本地媒體現狀和視角出發的媒體素養專書。內容先從整個社會與媒體運作的邏輯開始,我們所接觸的閱聽內容如何產製,媒體機構受到商業市場和政治環境的什麼影響。

◢探討個人言論的效應

進一步,此書探討每個閱聽人從媒體接收資訊發生的關係。間中,又把個人拉出來擺放在網絡與現實社會中,佐以民主與公民精神,反思個人言論在媒體世界中的效應。所謂效應,因為現已不是大眾媒體時代,資訊由上往下單向傳播,而是一個複雜的網絡,任何拋出的言論都可能化作別的形式影響回自己。

例如假新聞、網絡霸凌,一個人的無心轉發可能就助長謠言傳播或成為霸凌幫兇。網絡演算法讓我們的閱聽視野越來越窄,我們有沒有辦法意識到自己只是不斷被餵食資訊,其實沒有真正主動出擊看我們想看的內容?

◢兩膠之爭,跟資訊接受有關

誰適合讀《進擊的網民》?我想當網絡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不可切分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個人對外連接的窗口時,人人都是網民,都該讀一讀這本書。放心,文字非常淺白易懂,小至學生,大至安哥安娣都可以參考,瞭解看看什麼是“媒體素養”。

為什麼該讀?你一定有因一個議題和父母、子女、親友吵到面紅耳赤的時候,例如“中華膠”與“慕洋犬”之爭。這與資訊接收脫不了關係,每個人的手機已經成了窺探世界的窗口,看的風景截然不同。而演算法機制不斷餵食相同立場的資訊,只會一再鞏固一個人的認知與立場。

◢如今人人都是“媒體”

在此特別記錄作者黃國富在新書推介禮時的分享。他坦言,科技發展快速,學界也是花了很長時間去理解現在的媒體現象。過去還是大眾媒體時代,即內容都由媒體工作者生產時,媒材相對簡單。然而,現在人人都可以是媒體,創立自己的平臺和人設,媒體和一般人之間的關係已經變得模糊。

黃國富提醒,媒體素養不是知識,而是能力──一個人有沒有辦法去理解資訊和內容怎樣進入自己的身體,又怎麼去回應這些資訊;但前提是,他要先對自己取得資訊的過程產生懷疑。他指出,在教學現場,要讓人思考自己資訊攝取過程其實很不容易。因為那已經是個習慣,誰會覺得有什麼問題?就好像,很多人一直刷微博、微信,都覺得上面講的東西都很對。

“但這也不是說你就要是完全理性的人,任何時候都要很清楚判斷資訊。”黃國富說,我們在媒介使用上其實有很多情緒,例如雖然一直劃手機,但什麼時候停下來,或者停駐時間較長,是我們不自覺的。

另外,他也提醒,很多人會操作手機,所以不覺得自己不瞭解媒體。這也是為何要掌握媒體素養的原因。懂得操作手機,或者懂得使用社交媒體的功能,其實並不等於瞭解媒體的運作模式。“你真的知道YouTube為什麼一直推播怎樣的影片給你嗎?”這後面的邏輯,就需要媒體素養的能力幫忙釐清了。

延伸閱讀:

假新聞判讀三部曲/黃俊儒 等
盤點6種做假手法、8種不得不當心的廣告伎倆、25種假新聞類型,綜合評比科學偽新聞指數,讓你學會一眼看穿真偽、辨別優劣,身懷“科學判讀力”、“媒體判讀力”兩項利器,從此盡覽報章雜誌、漫遊網絡世界不受騙。

數位公民素養課/黛安娜·格雷伯
曬孩子照片曬過頭,父母知道這會影響孩子日後的“數位名聲”嗎?書中以學術研究與實際體驗為根據的實用建議、討論主題與趣味活動,解決了當今父母與老師的擔憂——如何指導孩子,擁有安全且正確的網絡使用認知。

image description

網紅·假新聞·偽科學/張耀仁
究竟何謂媒體素養?事實上難以定義,總體而言,可納入“思辨媒體,實踐媒體,創造媒體”這一概念之中。現今討論媒體素養已不足夠,更應著眼於思辨力、敘事力、創造力的養成。因此本書特別將“科學傳播”納入媒體素養之中,期能讓更多人重新思索息息相關的科學傳播、反思科學知識。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