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專題

發佈: 7:05am 26/10/2022

UiTM

合唱團

岸本正史

音樂系

Masashi Kishimoto

UCC

指揮

UiTM日籍副教授率团海外高歌,唱响国际

報道:本刊 梁慧穎、攝影:本報 蔡偉傳、辛柄耀、影音:本刊 陳愐壯

很多人不知道,马来西亚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大学,这个合唱团在国外屡获大奖,最近才又从欧洲凯旋而归。

更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为国争光的大学合唱团,其灵魂人物是一位来自日本的副教授,他叫)。

ADVERTISEMENT

UiTM日籍副教授率团海外高歌,唱响国际
岸本正史对团员要求严格,因为他认为唯有这样,合唱团才有望跻身世界一流的行列。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蔡伟传、辛柄耀

影音:本刊 陈愐壮(精彩视频请看《星洲网》副刊短片

今年9月,玛拉工艺大学()室内合唱团接连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国际合唱比赛夺得世界冠军,未返抵国门即已收到元首伉俪的发文祝贺。等到他们终于回到马来西亚,才没几天便又恢复排练,一点也不敢松懈。

这已不是UiTM合唱团第一次载誉而归,事实上他们近年屡屡在国际比赛赢得大奖,许多外国人因为他们才第一次听见来自马来西亚的声音,甚至因为他们才认识马来西亚这个国家。

的成功得归功于他们的和总监岸本正史。说“归功”并不是什么恭维话,因为UCC确实是在岸本正史到UiTM执教之后突飞猛进,也因为他才在国际舞台绽放光芒。

岸本正史(44岁)来自日本兵库县明石市,团员亲昵称他为お父さん(o-to-u-san,日文父亲的意思)。他是指挥系音乐博士,曾经在泰国大学执教,因为受UiTM音乐系前主任拉莫娜副教授赏识,而在2014年被延揽到雪州沙亚南的这所大学。

UCC在他加入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合唱团,欠缺专业指挥,甚至有些团员连基础的和声都不太懂。他的到来犹如为UCC注入活水,很快的2015年,UCC去印尼峇厘岛参加比赛即获得大奖,之后几乎年年都去欧洲参加比赛,而且几乎没有一次空手而归。

UiTM日籍副教授率团海外高歌,唱响国际
UiTM室内合唱团是2022年TEDx茨厂街年会的表演单位,他们从欧洲回来后才休息几天便又投入彩排。

作风严谨 私下与团员打成一片

UCC团员基本上都是UiTM音乐系学生,通过试音活动选拔出来。团长戴安娜哈欣(23岁)记得当年参加试音时,指定曲是〈生日快乐〉,她当下非常惊讶,再三确认真的只是〈生日快乐〉?之后的结果是她被录取了,但她那时候以为加入合唱团就只是唱唱歌,没想到事情原来没有那么简单。

对于团员,岸本正史的要求很严格,而且他不只注重声音表现,还很重视团员有没有全力以赴。他正色道:“如果我的学生满足于别人说,‘你们是雪州很优秀的合唱团’,那么我们就不用辛苦练习。可是我的目标是世界第一,所以我们需要练习,别无其他。如果其他合唱团每周练习3天,我们就每周练习5次甚至6次。”

他对团员的要求可见一斑,团员当然也很清楚他的作风,比如大家都知道他对时间管理非常严谨。

戴安娜哈欣说:“如果他(岸本正史)说你必须10点来,意思其实就是我们必须提前1小时或30分钟抵达。除非我们有急事,我们必须提前30分钟通知,说‘对不起,我会迟到5分钟’。直到他说OK,那才OK。”

UiTM日籍副教授率团海外高歌,唱响国际
戴安娜哈欣是UiTM室内合唱团里的元老。她说,合唱团每次出国参加比赛,从安排行程、设计服装到宣传工作,都是由团员分工合作一手包办。
UiTM日籍副教授率团海外高歌,唱响国际
UiTM合唱团2022年的欧洲行除了在巴塞罗纳和罗马参加国际合唱团比赛,还到了其他一些地方表演及交流。(照片来源:UCC脸书专页)
UiTM日籍副教授率团海外高歌,唱响国际
UiTM合唱团2022年的欧洲行除了在巴塞罗纳和罗马参加国际合唱团比赛,还到了其他一些地方表演及交流。(照片来源:UCC脸书专页)
UiTM日籍副教授率团海外高歌,唱响国际
UiTM合唱团2022年的欧洲行除了在巴塞罗纳和罗马参加国际合唱团比赛,还到了其他一些地方表演及交流。(照片来源:UCC脸书专页)

暖心的“父亲”

虽然他很严厉,但他的严厉只限于合唱团排练和上台的时候,私底下的他其实很有亲和力,会跟团员一起去看电影和一起去嘛嘛档吃宵夜。此外,他会开车载送身体不适的团员去看医生,甚至曾有团员家里办丧事,他二话不说就从沙亚南开车去槟城致哀。

“他就像我们的父亲,常会问我们‘你还好吗?’‘你需要些什么吗?’‘走!我们去吃东西’之类的。”戴安娜哈欣说,“总之我们非常信任他,我们都叫他お父さん(父亲)。”

UiTM日籍副教授率团海外高歌,唱响国际
岸本正史(中)和团员相处融洽,有时下课后还会一起去吃宵夜和看电影。
既是比赛也是我国宣传大使

至今,UCC在岸本正史的带领下,走过捷克、希腊、波兰、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每一次总有难忘回忆。说到第一次去欧洲的经验,岸本正史说,有些团员事前连护照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对布拉格也完全没有概念,他还必须想办法为大家筹措出国经费。之后当合唱团开始有了一些成绩,他们得到的瞩目越来越多,可是这也意味着现在他们每次出国参加比赛,都得背负更高的期望和更重的使命。

最近这次,他们在欧洲待了超过半个月,遇到的挑战跟以往有点不一样。“以往百分之六七十的团员都有歌唱经验,可是这次百分之九十的团员都是年轻新人,没有合唱团经验,所以我必须冒险。”岸本正史说,“我们时间有限,经过8个月努力练习,最终我们参加两个比赛,两个比赛都得奖。”

赞叹土著音乐才华

虽然出国是为了参加比赛,但UCC很多时候其实扮演马来西亚宣传大使的角色。例如,很多外国人压根儿不知道马来西亚在哪里,可是当UCC表演〈Rasa Sayang〉、〈Ikan Kekek〉这些本土民谣,岸本正史说,“外国人就会觉得很惊艳,惊艳于马来西亚是如此的美丽。

其实不用说别人,他本身作为一个在马来西亚生活的外国人,对本地人特别是土著的音乐才华也表示赞叹。他说,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声音特色,而马来西亚之所以独特,是因为我们能够把很多元素融合得恰到好处,形成一种别的国家没有的特点。如果要形容得更具体一些,他觉得马来西亚合唱团的音色属于“dark and light”(浑厚有力却不失轻盈灵动之感),这种特质令他觉得马来西亚是一个很幸运的国家,“因为就合唱而言,这里集很多优点于一身。”

UiTM日籍副教授率团海外高歌,唱响国际
团员身穿的夹克记录了合唱团历年的远征足迹。
术业有专攻,指挥应该让专业的来

指挥是他的专业,他认为马来西亚合唱团不是没有优秀的声乐人才,问题是缺乏专业指挥。

他说,国内很多合唱团都是由声乐老师凭自学经验来指挥,但这不是长远之计,因为指挥作为一种专业,从事这工作的人应该在这个领域受过训练,知道怎样教,怎样开嗓,怎样协调。“但这里就是欠缺了这部分,”他希望那些在外国深造的年轻一代指挥家,有朝一日会回到国内大学任教。

他本身很早以前就已经立志要当教授,所以他一直在声乐和合唱指挥的学术领域求进步,总共修了3个硕士学位和1个博士学位,另外还擅长钢琴、萨克斯风和长笛。他心里是这么想的:既然博士学位在其他学科很普遍,如果我们要把音乐视为一种学科和一种专业,是不是也应该要有人在学术上不断钻研?

另一方面,在马来西亚从事指挥有个情况需要特别留意,那就是只要歌词触及宗教和文化禁忌就必须小心处理。要知道合唱团很多曲目的典故其实跟基督教有关,所以他说如果遇到歌词出现“God”(上帝),他就会改为“Sky”(上天);又或者如果歌词出现“Amen”,他就会以“啊啦啦”带过。

团员对宗教禁忌其实并不在意,有意见的人往往是民众。他举例,“在欧洲,我们在教堂里表演,可是这不表示我们参与宗教活动。之后当我们把照片放上网,有些本地人就会投诉,说UiTM不应该在这样的地方表演。”幸好UiTM校方向来很给力,毕竟UCC确确实实为学校争了不少光,所以校方很高兴也很支持他们。

想到社区推广合唱团

对于UCC的下一步,他希望将来多做一些社区服务,因为他发现很多本地儿童不了解什么是合唱团,他的目标是要把合唱团还有音乐的种子散播到更多地方。

如果要让年轻人爱上合唱团,他明白关键在于能不能让他们乐在其中。这也是为什么他虽然对团员要求严格,但他会想办法让彩排的两小时充满乐趣,更不会因为有人唱错调子而当场破口大骂。

他和团员早把UCC视为一个大家庭,虽然不断有人毕业也有人加入,但那个家一直都牢固于他们的心中。而把这个家撑起来的人当然就是他们的お父さん,如果不是因为他,也许我们不会知道,原来马来西亚还有这么优秀的大学合唱团。

2022年UiTM室内合唱团欧洲行成绩

  • 第十一届Pablo Casals国际合唱比赛
  • 世界冠军
  • 民谣组第一名
  • 混声合唱组第一名
  • 帕乌·卡萨尔斯作曲组第一名

第十届意大利Isola del Sole国际合唱比赛

  • 世界冠军
  • 混声合唱组第一名


【短片】日本指挥家,带大马合唱团冲出世界!

更多文章:

用游戏培养数码公民

儿童阅读推手子葭:游走世界,深耕爱书幼苗

钢骨森林里的森林学校

Ohoh The Panda熊猫为老师发声 

舞蹈科学科系,舞者的身心后盾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6:53pm 08/03/2025
滑世代危机 (三) | 调查:会忍不住一直查看 37%受访者无法减用3C

不论何时何地,大部分人都是沉迷手机,在自己的世界独处。
调查:会忍不住一直查看
37%受访者很难减用3C

大马各族青年对于3C产品的依赖,到了什么程度?超过一半受访者在学习或工作期间,会频繁查看电子设备,37.69%的受访者承认很难减少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

Statista(2024)的调查研究针对受访者对数字成瘾的认识程度进行了评估,当中超过82%的受访者认为数字成瘾的定义,也包括对电子屏幕所产生的强烈依赖。此外,受访者认为渴望社会认可(62.31%)、不间断资讯的满足(72.92%)及持续的娱乐(82.20%)也属于数字成瘾的范畴之内。

由拉曼大学敦陈祯禄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与玛拉工艺大学(UiTM)玻璃市分校的当代伊斯兰研究学院(ACIS)联合展开的“2024年青年屏幕成瘾调查研究”,针对大马各族群青少年(16至30岁)展上网上问卷调查,528名受访者中有49.05%是巫裔、华裔占39.96%、印裔1.52%、砂拉越土著4.92%及沙巴土著3.6%。

在人手一机的年代,无时无刻低头滑手机是常态。
受访者对数字成瘾有警觉性

研究指出,受访者对数字成瘾都有着一定的理解与警觉性,然而数字成瘾的情况相当复杂,不能简单以“过量时间使用屏幕”来解读,毕竟在难以自制的数字成瘾的背后,其成因相当地多。好比有渴望社会认可或许与社交媒体成瘾有关;另外,持续性寻求资讯的满足感和寻找娱乐亦可能与无手机焦虑症有关。为此可以理解,现实情况更加复杂,这也意味着数字成瘾将对个体生活造成深远的影响。

近半的受访者(46.40%)认同数字成瘾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这样反馈的考量可能与数字成瘾的症状与其他心理健康状况重叠有关,例如焦虑、抑郁或注意力缺陷障碍。目前,认知行为疗法(CBT), 是针对与数字成瘾引发负面情绪的推荐治疗方法之一。

大多数受访者都了解更健康的屏幕使用方式与3C产品成瘾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52.84%的受访者不会认同“长时间使用屏幕是无害的”的说法;另外,近六成(57.95%)的受访者亦认识到3C产品成瘾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有近四成受访者认为,必须尽可能避免使用电子屏幕。当然,逾八成(82.01%)受访者认为,健康的屏幕使用方式,应是在使用电子屏幕与生活其他活动之间取得理想的平衡,同时也不会因此耽误需优先处理的重要事项(79.73%) 。

无论如何,该研究表示,从反馈数据来看,参与本次调研的受访者的数字成瘾程度,尚未至报道那么严重。好比尽管近半受访者会选择使用电子设备并长时间对着电子屏幕的方式来缓解负面情绪,但仅有37.69%的受访者表示很难减少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

调查数据也显示,马来西亚的智能手机用户数量,从2023年的2900万增长到2024年的3000万。显然电子设备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会通过电子设备进行沟通(60.8%)和信息搜索(52.08%)、第三是娱乐(37.5%)、第四是社交互动(24.43%)。由于受访者多数尚在求学,受限于经济条件,游戏(15.91%)和网上购物(13.83%)使用率相对较低。

手机不离手原因
奖励 不管束 好奇心

从心理层面探讨机不离手的原因:

第一:积极奖励 (Positive Rewards)。

你做一件事可以从中得到好处或奖励,就会让你一直重复想做这件事。比如打游戏,打赢了可以升级,会被称赞,也会被战友认同。

很多人不停地滑手机,就是希望可以滑到自己喜欢看的、自己想看的屏幕。滑得越多,机会就越大。

精神专科医生薛汉飞表示,一个人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不被认同,或得不到他要的关怀和爱,感觉孤独,可是在手机里面,他可以得到这些快感、成就感和满足感,就会让他投入其中,不断重复做这件事。

他说,孩子的自制能力确实没有大人好,但是就算所谓的大人自制能力很好,可是也看到大人手机成瘾也是很普遍。现在很多双薪父母,孩子放学都自己待在家,缺乏亲子活动,以致孩子花更多时间在电子产品上。

第二:父母态度

他强调,孩子手机成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父母的态度。很多时候孩子闹,父母就把手机交给孩子,然后孩子就安静了,这变成了习惯性动作。现在连婴儿推车前面都可以夹着平板电脑。孩子对电子产品成瘾,很多时候父母需要负很大的责任。

他说,并不是要责怪父母,只是要让父母知道,他们的行为很容易造成孩子有手机成瘾的问题。

他说,孩子其实是学习父母的行为,因为孩子看到爸爸妈妈放工回来也是机不离手的,自然也会变成机不离手。如果我们回到来看到父母做家务、父母一起煮饭,然后吃饭没有用手机等,晚上大家坐着一起聊天,一起进行一些活动,孩子自然也会效仿。

他提醒,父母要有警觉性,因为我们的态度从小就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第三:好奇心

就孩子而言,他们还小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看到父母整天拿着手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容易被手机吸引。

薛汉飞说,当孩子对手机上瘾以后,拿掉他的手机,基本上就好像是切断他的快乐根源,犹如要了他的命。前一阵子报纸也有很多报道,拿走手机孩子就吵要自杀,出现暴力行为,你越禁止他玩,他就越要玩,你越要控制他,他就越难控制。而他的病人也有出现以上的情况。

戒手机瘾三步曲:

第一:以身作则

父母本身要做好榜样,不能自己天天滑手机,却叫孩子不要玩手机。就好像天天喝酒的人叫孩子不喝酒一样没有说服力。放工回家把手机放在一个角落,尽量不要碰触,更不要以工作做为一直看手机的借口。

第二:陪伴孩子

父母可以陪同孩子做一些没有网络和手机也能做的活动,协助孩子培养新的爱好,例如聊天、讲故事、看书、打球、户外活动、看戏、青少年一起去逛街、做义工等。

第三:设条规

在指定时间、地点才可以玩手机。如吃饭时或餐桌上不用手机、做作业或温习功课不玩手机。孩子完成作业才可以有一定的滑手机时间、孩子考试好成绩可以奖赏手机时间等。

“看到人 突变大变小”
戴碧玉:过度依赖3C或易有幻觉

长时间看手机有太多后遗症,对眼睛的伤害无可避免;电子产品的强烈的灯光对视力不利,导致头痛,也会影响睡眠。低头滑手机长期保持同样姿势,会导致脊椎、颈部和肩膀问题。

眼科医生戴碧玉表示,有些青少年和年轻人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会导致产生异常的视觉幻觉。

“病人告诉我,他们会看到家人突然变大变小的。这是比较严重的状况。”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造成高度近视,眼睛干涩和疲劳,而高度近视又会提高患上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的几率。

她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父母确保1岁以下孩童不接触电子产品。1至4岁每天接触电子产品不超过一个小时。其他年龄层的孩子不超过两个小时。

儿童近视年龄下调

她受访时坦言,儿童近视的年龄已经下调,尤其是行动管制令期间,有更多学龄前儿童近视了,而近视的孩子度数上升很多,可以一年增加两三百度。行动管制令解除后孩子回到学校上课,情况才改善。

曾经有一位近视1000度数的7岁孩童,因为高度近视视网膜脱落,动了手术还是看不到。

她发现,接触太多电子产品的孩子尤其是玩电动游戏的,集中力比较不好,学习能力也下降,课业表现没那么好。

增户外活动摆脱沉迷3C

为了避免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她建议一开始就不要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如果孩子沉迷了,想各种方法帮助孩子克服问题,多做户外活动,带他们去游乐场玩等。孩子在外活动时就不会想到手机。家长也可以让孩子放学后去安亲班,避免网课用实体课来代替。

“建议多跟孩子沟通,让他们知道接触电子产品的危害,希望孩子也有自觉能力去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电子产品固然帮助人类走向更方便的未来,但是如果没有受到监督也会像鸦片一样,有可能摧残我们的下一代。”

薛汉飞医生很关注3C成瘾的课题,尤其2023年世界统计局报告揭露,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智能手机成瘾第三高的国家。
薛汉飞:长期接受电磁波影响头脑发育

薛汉飞医生表示,长期灯光照射会影响一个称为褪黑素(melatonin)的睡眠激素。它在黑暗时排出体外,让你好入眠,然而灯光照射后褪黑素就会减少,导致一个人难以入眠,最后精神不足。

他说,小孩在成长时,器官和神经线,脑部还没完全发育好,长期接受手机的电磁波,多少会影响头脑发育,破坏神经系统、脑部的正常功能,也可以导致记忆、智力衰退,这些都已经获得研究证实。

他说,孩子长时间玩手机,可能会出现身体健康问题,如头痛、视力和记忆问题,课业也会变差,接着就对读书失去兴趣。

或失社交能力提高网霸几率

他说,长期沉迷在虚拟世界会导致一个人失去交流和社交能力,出现语言障碍,害怕面对人群,很容易就患上忧郁症和焦虑症。

薛汉飞医生也注意到,手机成瘾会提高网络霸凌的几率。在网络上弹出来的色情、暴力、娈童等的链接,都有可能让孩子置身于风险当中。

他说,很多父母没有察觉到儿童和青少年有这样的问题,因为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不足,家庭不温馨,和父母有距离感。

“尽管我们的手机成瘾问题非常严重,但是来看精神科的人并没有显著的增加,因为大家都不觉得这是问题,尤其是大人。”

他表示,社会很多人都对精神科有一些误解,认为看精神科都是神经病,不正常的,要吃一辈子药,其实不然,尽早治疗都可以痊愈。

林顺木医师有感因为手机成瘾面对后遗症的人越来多。
林顺木:滑手机或引发6问题

中西医整合专业医生林顺木也有感手机成瘾带来后遗症的病人显著增加,这类病人有小学的,也有就业人士。

他解释,长时间看手机首先是视力问题:包括近视、干眼症等,其他问题是:

1.睡眠问题: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失眠、疲劳等问题。

2.心理问题:可能会导致产生孤独感、焦虑以及抑郁等消极情绪。

3.学习问题:可能会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另外,占据学习时间,影响思维发展和学习效率。

4.身体问题: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能会导致颈椎和脊柱问题,以及手部肌肉和腱鞘的劳损。

5.发育问题:儿童和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可能会影响身体发育,包括生长发育推迟和运动能力不足。

6.社交能力下降:沉迷于手机可能会减少现实中的人际互动,影响社交能力的发展。

周鸿辉表示,电子产品已成为主流娱乐方式,导致传统游戏逐渐被忽视。
周鸿辉:积极推广童玩激发兴趣

在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孩子是在各种传统游戏伴随下长成,如今看来,推广这些被遗忘的童玩,是一个协助孩子远离3C成瘾的其中一个方法。

积极推广童玩的班厝班达马兰新村故事馆馆长周鸿辉表示,电子产品已成为主流娱乐方式,导致传统游戏逐渐被忽视。然而,这些游戏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互动体验,值得去推广、教学和学习。

他们通过结合地方文化旅游资源与传统游戏的方式,通过市集来推广被遗忘的传统游戏,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

边体验乐趣边学习文化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学习到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能体验到传统游戏的乐趣。这样的结合既有助于传承传统游戏的文化,也能有效推广家乡的旅游资源,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在市集、社区活动设置童玩体验摊位,让民众亲身体验传统游戏的乐趣。可以结合现场互动与演示,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参与者,增进他们对传统游戏的了解。”

他们也走入校园,通过举办传统游戏主题日或工作坊,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传统游戏的魅力。

“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还能通过游戏锻炼他们的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也是巴生Jalan-jalan Klang创办人的他说,“希望通过推广这些被遗忘的童玩,让更多人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同时也为文化传承贡献一份力量。通过这些游戏,我们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确保它们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命力。”

相关新闻:

滑世代危机 (一) | 3C保姆孕育“滑世代” 人手一机 成瘾迷“网”

滑世代危机 (二)| 不给手机 以死相逼 手机成瘾真实案例逐个看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