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初是怎麼學的英文?”
這是年初,一位網友打算自學英文卻毫無頭緒時,提出的疑問。
ADVERTISEMENT
自問英文不算特別好,僅足以閱讀英文讀物、追看英美連續劇和對話交流。我沒額外花心思學英文,就是追劇時會留意演員說話的語調,鸚鵡學舌般模仿自己喜歡的發音,還有一股打破砂鍋問到底,遇到疑問非要找出答案的蠻勁。大學時的講師曾笑指這是最傻、最費時,卻最實誠的方式。
網友少時因家境清寒而失學,幾乎不諳英文,也一直對英文抱有恐懼。開始時,他幾乎每天都問我一些文法上的問題。可是後來因不滿意我的解釋,加上對義務教育系統的不信任,所以經常同樣的問題又四處向人詢問,結果越問越混淆,漸漸起了放棄的念頭。
最近有位業餘兼教英文的網友常常在臉書分享自編的英文發音課綱。我好奇看了些,原來是把英文單詞當作馬來文單詞般拆開拼讀,再讓學生死記一些方程式,以此改善發音問題。這類以偏概全的固化方式使我想起那位網友的英文自學記。
語文之所以成為一門藝術,是文字裡涵蓋的民族歷史、文化與習俗,還會隨時代變遷而產生變化,衍生出新詞彙。因此,語文不能僅以幾項死板的定律和方程式來解釋,更不能盲目地死背爛記。否則只是治標不治本,或能應付一時,卻未能融入生活。而語文的美,與生活息息相關。
網友始終以抽離的姿勢看待英文。他認為英文累贅,總是煞有介事地綴加冠詞,又先入為主地認定英文的文化底蘊不及中文博大精深。我曾鼓勵他多從生活層面著手,累積詞彙量的同時也瞭解其表達思路,運用起來才不至於生硬笨拙。可惜他堅持逐字翻譯套用。譬如華人世界最普遍的問候方式“吃飽飯沒有?”,我指出洋人不以米飯為主食,無此問候習慣,他依舊認為“have you eaten rice”表達出“吃飯”的意思,是準確翻譯。直到他把疑問貼上臉書,不少人指正以後,他才承認自己疏忽了中西方文化差異,弄得不倫不類。
多舌徒添彼此不快
我深知網友心懷文學翻譯家之夢,更知道英文對他而言只是為掌握俄文、法文、德文的逼不得已。出於對理想的尊重,我不插嘴置喙。再者,我沒有英文教學文憑,實非他眼中值得信任的學習夥伴,說多了恐怕引起多餘口舌,徒添彼此不快。
客觀思考書友那套教材,我的學習方式確實蠢笨。姑且把英文當作外文,各人原有各自學習外文的動機與目的——在籍學生為應付考試;外企職員的和從事外貿的為與老外上司及合作伙伴溝通;教師為教學……加上緊湊的生活節奏,確實不是所有人都能負擔從根本構建語言環境,使之徹底滲透生活的時間成本。這些太難,我只是很幸運地在開蒙時遇上盡責的老師,又很幸運地在大學初期結識了一班以英文為第一語言的舍友,毫不費力就得到完善的語言環境。
如今被法文名詞的陰陽性整得一頭霧水,再重新思考網友的提問,我只能說句老套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學習終須靠自己。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