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主任,也就是組裡經常稱呼他為“老闆”或“老黃”的主管,過去都在副刊會議裡,耳提面命的重申,記者就是24小時要在工作狀態裡的。
主任第一次提出這“24小時都要在工作狀態”的“指令”時,在場所有記者的臉應該都綠了一遍,之後在心裡哀嚎,這樣的任務到底要怎樣執行下去啊?
ADVERTISEMENT
24小時都要在工作狀態裡,意指生活和工作不能錯開、無法錯開,沒有所謂的下班後工作就與你再無關係。就算你在旅行、休假、甚至日常任何時刻,睜開眼睛看的、張開嘴巴吃的、心裡想的都該是工作,所有的素材都可以是採訪的題材。去旅行時伴侶說過什麼?不重要!這個以後沒有取用價值……(呃……)
更準確的說應該是,作為記者、媒體人,你就該滿心滿眼裡都是工作,隨時保持新聞的敏感度。讓眼睛轉換成掃描機,只要睜開眼,所有所見都一一掃描,摘錄下要用的、儲存暫時沒用,可是未來說不定要用上的。只要是有可能以後要用上的,一律都記下、套取聯絡方式、先打招呼讓對方記得你方便以後聯繫上。所有聽過、看過、吃過、體驗過,都要收錄進腦,方便以後做哪個課題時,立馬就可以調檔把之前遇過的人、事、物連結起來。
儘管記者們對“24小時待命”的說法很“感冒”,事實上我們老早便已經在身體力行,不是刻意逼著自己去緊記,而是老早就注入在思維、身體的記憶裡,它更像是身體機制的自然反應,會在“目標”出現的時刻,讓“感應”變得敏感,馬上啟動!蒐集可用的資料、紀錄日後可能會動用到的人脈。心裡可能在嘟嚷著抗拒,其實身體很誠實,早已開機待命!時機到,就立馬把之前要“24小時待命”的埋怨忘掉往前衝!
和朋友聚會時,是另一個收風最好的時刻,他們會說自己,或是朋友的朋友發生過的事,會掏出來講的一定是有看點的事件。這時候一般他們都會沒有壓力放開了講,日後我們做特定專題時,這些都是可用的素材。或許有人會投訴,你們怎麼老是“出賣”自己的朋友?可是,如果不是認識的人,他會把自己的故事對陌生人說個遍?你以為記者真的是可以跑到大街上,對一個路人說:我有酒,你有故事嗎?就可以換來我們做特定專題所要的故事嗎?
我們的工作,其實真的佔據了生活的全部,不需要特別督促或提醒,也沒有必要抗拒,因為它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我們的滿心滿眼。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