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宗教触及人的爱欲时,通常突出爱的部分,尤其歌颂大爱精神;至于对情欲与性爱相关的主题,则轻描淡写或批判带过。相对而言,印度教(尤其是印度教的密教坦陀罗Tantra)并不回避或贬低爱欲。印度教经典《梨俱吠陀》中,就已经出现拟人化的情欲,称为爱神。印度教3大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都有配偶。印度的《爱欲经》成书于公元2世纪至3世纪之间,可说是最早的性学典籍。此外,在印度中央邦的卡朱拉霍寺庙建筑群中,其外壁浮雕的一大特色便是情欲的公开表露,呈现男女缠绵甚至是性爱主题的雕塑。
1.人生四大目标:
印度教提出人生4大目标,即:
ADVERTISEMENT
(1)法(Dharma):遵守种姓的规范和社会伦理及德行;
(2)利(Artha):世俗利益与物质生活的追求;
(3)爱欲(Kama):追求家庭生活,感官的愉悦和满足;
(4)解脱(Moksha):心灵的解放,摆脱轮回。
印度教认为爱欲是与生俱来,性爱是神圣的,是追求幸福生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关于3大主神的情欲,最露骨的莫过于神话中叙述湿婆大神与雪山女神的性爱,持续千年没有间断。3大主神彼此争执谁最大、谁的法力最高强的过程中,其中一幕就是梵天和毗湿奴要追踪湿婆的阳具灵根,结果找不到起点,也找不到终点,即没有止境。
2.爱神:
爱神(或称欲天,Kama、Kamadeva)出现在公元前1500年及其后编成的吠陀经典《梨俱吠陀》(Rig Veda),将爱欲的情感拟人化,变成爱神,妻子为罗蒂(Rati),他们分别象征爱与欲。爱神的坐骑是鹦鹉,他手拿着用甘蔗做成的弓箭,弓弦是一排飞舞的蜜蜂,弓箭则是花朵组成,只要被爱神的弓箭射中,不论是神或是人,都会失去理智,疯狂爱上第一眼看到的对象。
3.《爱欲经》:
《爱欲经》(Kama Sutra)是以梵文书写,成书于公元3世纪至6世纪之间,作者是犊子氏(又译作筏蹉衍那,Vatsyayana,原名为Mallanaga或Mrillana),全书七章:(1)总论、(2)前戏与交合、(3)求爱与婚姻、(4)为人妻者、(5)引诱有夫之妇、(6)高级交际花、(7)秘方与春药。一般人将此书当作性学读本、性爱指南,因为书中有相关论述并讲解各种性爱姿势。
其实在《爱欲经》之前或之后都有类似的著作出现,有的已经散佚,有的知名度不及此书,没有广泛流转。《爱欲经》并不鼓吹纵欲,相反的,甚至强调性爱的最高境界并非激情交织,而是淡然无情,这一点可能让人匪夷所思。
《爱欲经》讲述性与爱的生活艺术、爱的本质、情欲的好处、选择伴侣、伴侣的心灵相通、掌握行房技巧、追求性爱愉悦,达致幸福;换言之,就是落实印度教人生4大目标之一的“爱欲”。
4.卡朱拉霍寺庙建筑群:
卡朱拉霍(Khajuraho)位于印度中央邦Madhya Pradesh北部的恰塔尔普尔(Chhatarpur),以神庙之城著称,相传中世纪金德拉王朝(Chandella Dynasty,约950-1203)时代曾建造85座神庙,现仅存25座,其中以Kandariya Mahadev Temple最为典型壮丽。这是一座湿婆庙,建于1018-1022年间。据统计,此庙内外雕塑总共872尊,包含部分男女性爱动作的雕塑,所反映的正是《爱欲经》的记载。
卡朱拉霍寺庙建筑群湮没了数百年,1838年被一位英国军人发现。这组寺庙的建筑风格,被后世命名为“卡朱拉霍风格”,1986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为何卡朱拉霍寺庙建筑群会出现煽情的性爱动作雕塑呢?研究者认为这是性力派生殖崇拜的传统,性爱的隐喻、宗教的象征,表示对信仰的虔诚。就印度教的密教而言,苦行与性力是并存的两种修行手段,形成“同归”的“殊途”。
延伸阅读:
陈亚才/马口印度庙奉献大典
陈亚才/毗湿奴10大化身
陈亚才/印度神话与天地创造
陈亚才/跨越时空的神猴──哈奴曼、孙悟空、拉玛坚
陈亚才/柔美、刚烈、法力──印度教中的女神
陈亚才/印度教大神的分身
陈亚才/乳海搅拌与印度神话中的长生灵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