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云

|
发布: 7:15pm 02/11/2022

职场

成长

企业

理想

挑战

平衡

自我

价值

离职

潜力

魔法

核心

从《千与千寻》看“安静离职”:工作其实是一种魔法/丹心(诗巫)

作者:丹心(诗巫)

“不工作的话,他们的都会消失。”

千寻一番好意,帮忙人力运输煤炭后面对其他煤炭黑毛球的耍赖与罢工时,锅炉爷爷一怒之下和千寻说出这一句话。20年后重看《千与千寻》,纠结的不再是白龙和千寻的关系,而是原来汤屋是为了工作而存在的。不工作的话就得都回去做小煤炭了,你得要有用处有,不然人家要我们人类在汤屋是为了什么?大家于是兢兢业业,生怕魔力没了。

ADVERTISEMENT

把场景台词放在今日的,有很多可引起共鸣与共情之处。

从我们父母亲一辈开始,职场多是歌颂“奋斗文化”(hustle culture),到我们Y这一代,习性还在。大家就好比煤炭黑毛球,只在吃饭睡觉时把煤炭放下,其余时间都在扛着煤炭(工作)走。

但疫情带来了不一样的优先顺序,去年开始的“大辞职潮”(the Great Resignation)到这几个月一直听到的“安静”(quiet quitting),都显示人力市场的重新洗牌——在需求多过供给的时刻,其实无论是雇主还是员工,大家都在忙得团团转,只是方向不一样:雇主想方设法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和填补空缺,员工则在衡量工作与生活间的游走。

和中国的“躺平”不同,“安静离职”说的是我们还在工作,但就是尽到分内责任的最低限度就好,其他的不多做不多想。

安静离职是用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己

很快的,不同想法和立场的文章开始在社群平台上流传。对于长期被“奋斗文化”压榨的一群,“安静离职”对他们来说,或许是一种短暂的解脱。

一家若是长期要求员工以工时来评断绩效,以假日是否能回复邮件参与会议来评估一个员工职涯的可塑性,员工心生不满情有可原,但以“安静离职”做名义上惩罚企业的手法,剥开表层看到的其实是长期对于员工自身职业发展的限制。

面对没有额外奖赏或加薪的工作,“安静离职”员工摇头说不,其实企业并无损失,他们大可再找个愿意干此活的人。假设此项目是行业新颖的技术推进,损失的就是推了这项目的我们;倘若这项目就是苦差,既不能拓展现有技能又不能有所发挥,但若能把苦闷的苦差以新颖高效的方式做好做满,最终获得价值的其实也是做着此工作的自己。

若真想推掉,也必须是在真心衡量之下觉得此刻的自己已不能再多担额外工作,而不是因为“安静离职”的威逼,抱着不想尽全力的心态,变相的惩罚自己。

工作环境不良,多做多付出若没有对应的奖赏,心里开始感到不甘,要做的不是“安静离职”,而是思考什么样的环境适合自己,然后卷起袖子开始寻找。若找不到,那就自己创造。

重塑工作:安静离职的解药

每个人都有选择,这是“工作形塑”(job crafting)的。它说的是我们赋权于自己,去改变自己对工作的认知,去改变对待工作的态度,再去调整如何完成工作,以提高自己对于工作的满意度。

例如,做了几年工作的我觉得累了,那我可以重新思索这一份工作于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去重新定义这一份工作对我的意义。又或是日复一日的工作很烦闷,那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工作流程更加快速且不那么无趣?又或是和跨部门伙伴沟通不顺,误会频频,那我是不是可用实验心态尝试不同的合作方式,再找出最适合彼此的合作模式?

好几年前搭着某一航班时,空少以抑扬顿挫且有趣的方式解说起飞前注意事项,哄得大家开怀不已。那名空少想必已说出上百场相同台词,却依旧能以全新有创意的心态再说一次注意事项,他对于工作的尊重,换来了大家对他的敬重。还有好多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实例,他们汲汲营营,没去想自己的付出是不是过多,收获却太少。他们拥有的是“职人精神”,把事情做得精细,寻的不是外在认可,而是内在的超越。

我们可以不把工作当做个人活着的价值,但工作可以是自我实现的载体。它也是一种魔法,让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中,惊呼自己和战斗力还有,逐渐地描绘出中的自己。

而“安静离职”等同于放弃了自我成长的契机,如同《千与千寻》里那些罢工的煤炭黑毛球,放弃魔力,等着魔法的消散。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