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03/11/2022

焦点

濒危动物

马来貘

人猿

马来虎

穿山甲

自然保育

动物保育

动物灭绝

物种灭绝

苏门答腊犀牛

【濒危动物/01】物种灭绝 最残忍的告别

报道:本刊 叶洢颖

“你可以为它哭泣,你可以谈论它,但你再也感受不到它。你失去了某一个不可替代之物。”

ADVERTISEMENT

回想起2019年11月23日,马来西亚自然协会保育部门主任多诺文如是说,“一切化作虚空,对于保育者来说,就像失去你所爱的人。”

这一天大约是我国动保组织近年来最为黑暗的一日。

他们亲眼见证我国最后一头──伊曼离世,马来西亚的苏门答腊犀牛正式宣告灭绝。

而在此之前,许多人也许连苏门答腊犀牛曾在我国生存过一事闻所未闻,等我们终于知道这个物种之际,却也是它们走入历史之时,还来不及说“Hi Hi”就要说“Bye Bye”,不免叫人心生感慨遗憾。

到底还有多少本地的濒危物种仍等待着我们发现和认识呢?

报道:本刊 叶洢颖
图:本报资料中心

某一日到访国家动物园,与大多数游客一样,一步入大门就朝着熊猫馆方向走去,坐在一旁休息的游人友善地笑问:“是看大熊猫吧?”不等回答便指了指方向。

烈日炎炎下匆匆路过园区,栏杆外无人驻足,数头马来貘泡在水里解暑;反观在24小时保持凉快的熊猫馆里挤满了人,静观这一对远道而来的娇客良久,迟迟不肯离开。

同样是一身的黑白色,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如此强烈的对比,何尝不是动物界的“同人不同命”?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大熊猫被评为易危物种(VU),马来貘则高一级别,为濒危物种(EN),全球在野外个体约2499只,显示数量在减少中。

假设物以稀为贵,为何马来貘未及大熊猫矜贵?

201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了马来半岛223个哺乳类物种,1种宣告灭绝(EX),4种被列为极危(CR);12种被列为濒危(EN);14种是易危(VU)以及34种近危(NT)。

当时宣告灭绝的是爪哇犀牛(Javan Rhinoceros),4种极危物种分别是(Pangolin)、(Malayan Tiger)、苏门答腊犀牛以及爪哇野牛(Banteng)。

在报告出炉的2年后,即2019年的11月,随着伊曼的逝世,那盏属于马来西亚的苏门答腊犀牛的灯熄灭了,灭绝榜单上无奈再添一员。

欲了解更多请浏览“IUCN红色名录”网站

那么2022年的现在呢?

马来西亚自然协会(MNS)指出,倘若根据上述报告为基础的话,马来半岛的极危物种从4个减至2个,分别是穿山甲以及新上榜的莱佛士带状叶猴(Raffles’Banded Langur),马来虎和爪哇野牛则下调到濒危级别。

对于马来虎和爪哇野牛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吗?我们暂且不表,容后再谈。

该组织指出,若是从马来西亚全国范围,以及涵盖哺乳类、鸟类、爬虫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和鱼类的角度来看,被IUCN评为极危物种多达74个。

其中,有9个物种急需我们的关注,它们究竟何模样?生存现况如何?让我们来认识认识吧!

尽洪荒之力保护微弱火种,不要跟它们说Bye Bye

1. 苏门答腊犀牛(Sumatran Rhinoceros)

我国最后一只苏门答腊雌犀牛伊曼(Iman)在2019年病逝。

至今估计全东南亚存活的个体不到80只。

马来西亚半岛野生动物及国家公园局(PERHILITAN)在国家公园收集的相机捕捉数据和间接证据里,自2012年开始就再也没有它们的踪迹。

2019年,马来西亚已知的最后一头苏门答腊犀牛伊曼在沙巴病故后,正式宣告大马的苏门答腊犀牛灭绝。

“由于婆罗洲加里曼丹是苏门犀的栖息地,它们可能游走在两国之间,因此也许有一天能在我国领域可以看到。”多诺文补充道。

2. 莱佛士带状叶猴(Raffles’ Banded Langur)

预计共有200至250只个体,其中最大的亚种仅30至50只,是生活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物种。

它们是昼行型以及树栖型动物,喜欢居住在有龙脑香科的热带雨林,原生林、次生林、沼泽林、红树林,甚至橡胶园也是它们生活的地方,极少下地活动。

以素食如水果、种子、嫩叶维生,由于栖息地日渐减少,导致数量急剧下降,2021年被评为极危物种。

3. 婆罗洲(Pongo pygmaeus)

生活在砂拉越和加里曼丹西北部的婆罗洲低地、海拔1500米的热带雨林以及泥炭沼泽森林中,较常在地面活动。水果、种子、树叶、含丰富矿物质的土壤和鸟蛋均在它们的食谱中。

2014年使用模型(modelling)推算,约有10万4700只个体,但是预计到2025年,个体数量将减少到4万7000只。

其原因包括伐木和盗猎活动,前者导致它们失去容身之所,后者则是盗猎者为了满足猎奇心态的买家,捕捉年幼人猿作为宠物时,往往会先杀死母亲,制造去母留子的惨剧,如今已经被列为极危物种。

4. 马来亚穿山甲(Sunda Pangolin)

分布在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寮国、柬埔寨、新加坡和中国云南部分地区,使用富有粘性的长舌头捕捉白蚁和蚂蚁为食。

其皮革、皮肉,以及被认为具备中药的药用价值,成为盗猎者的目标,现存种群个体数量未知,2019年评为极危物种。

5. 马来西亚巨龟(Malaysian Giant Turtle)

生活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婆罗洲大型河流及湖泊,体型巨大的杂食性淡水龟。

由于水栖习性,因此非常依赖水体,喜食鱼虾蛙蟹。

该物种因其肉、宠物贸易和医药贸易,在过去90年内,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了80%,马来西亚的亚种几乎绝迹,2018年列为濒危物种。

6. 纹背鳖(Asian Narrow-headed Softshell Turtle)

(Chris Tabaka/摄影,截自IUCN红色名录网站)

内陆的湿地、海洋是它的栖息地,但它的肉和蛋成为人们的盘中餐,加上宠物贸易,难见其踪迹。

马来半岛的亚种数量稀少,在过去80年仅少数个体被上报过。

7. 靴脚陆龟(Asian Giant Tortoise)

森林是它的栖息地,马来西亚、孟加拉、印度、印尼、缅甸和泰国均可见到。但由于经常被猎人或屠夫当场宰杀取肉用于出口东亚,加上栖息地萎缩和宠物贸易的迫害,如今个体数量未知,2018被评为极危物种,而新加坡已经宣告灭绝。

8. 盔犀鸟(Helmeted Hornbill)

马来西亚、汶莱、泰国、缅甸、印尼的森林是它的居住地,没有估算该种群个体数量。在森林保护区内,每平方公里约有0.05至2.6个体。

因其坚硬的角,令其成为盗猎者和非法交易的主要目标,2020年列为极危物种。

9. 勺嘴鹬(Spoon-billed Sandpiper)

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北极海岸冻原沼泽、草地和湖泊、溪流、水塘等水域岸边,而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与河口地区的浅滩与泥地上,或海岸附近的水体边。

其繁殖、中转和越冬的栖息地萎缩,导致数量急速下降,根据2014年至2019年的数据,约240至260只成年个体,2021年列为极危物种。

当然,对于大多数物种而言,这些数字并不那么精准,因为当种群的个体数量太少时,追踪它们是极为艰难的。

该协会无奈透露,有些物种的个体数量每年在增加,但实际上野生动物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灭绝中。

马来西亚自然协会保育部门主任多诺文对我国失去最后一头苏门犀伊曼的感觉是──如同失去一个爱人。(本刊叶洢颖/摄)

他举例,一名长期追踪某地区的欧亚水獭(Eurasian Otter)的研究人员,最后一次在当地看见此物种是在2011年,近年来却再也看不见它们的踪迹。

“有一些物种,你还能目睹它在减少,能追溯其原因,可是有的物种直接就在地球上消失,只能将它们列在极危或灭绝。”

相比起“初识即永别”,悄悄地来默默地走,唯独大地知你来过,更让人倍感遗憾。

延伸阅读:

【濒危动物/02】发展与环保同等重要 寻找平衡共生共荣

相关稿件:

【自然保育/01】抢救海洋的热带雨林,为珊瑚建造方舟

谁听到海马的呐喊?用文化唤醒装睡的人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