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03/11/2022

焦点

濒危动物

马来貘

人猿

马来虎

穿山甲

自然保育

动物保育

动物灭绝

物种灭绝

苏门答腊犀牛

【瀕危動物/01】物種滅絕 最殘忍的告別

报道:本刊 叶洢颖

“你可以為它哭泣,你可以談論它,但你再也感受不到它。你失去了某一個不可替代之物。”

ADVERTISEMENT

回想起2019年11月23日,馬來西亞自然協會保育部門主任多諾文如是說,“一切化作虛空,對於保育者來說,就像失去你所愛的人。”

這一天大約是我國動保組織近年來最為黑暗的一日。

他們親眼見證我國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伊曼離世,馬來西亞的蘇門答臘犀牛正式宣告滅絕。

而在此之前,許多人也許連蘇門答臘犀牛曾在我國生存過一事聞所未聞,等我們終於知道這個物種之際,卻也是它們走入歷史之時,還來不及說“Hi Hi”就要說“Bye Bye”,不免叫人心生感慨遺憾。

到底還有多少本地的瀕危物種仍等待著我們發現和認識呢?

報道:本刊 葉洢穎
圖:本報資料中心

某一日到訪國家動物園,與大多數遊客一樣,一步入大門就朝著熊貓館方向走去,坐在一旁休息的遊人友善地笑問:“是看大熊貓吧?”不等回答便指了指方向。

烈日炎炎下匆匆路過馬來貘園區,欄杆外無人駐足,數頭馬來貘泡在水裡解暑;反觀在24小時保持涼快的熊貓館裡擠滿了人,靜觀這一對遠道而來的嬌客良久,遲遲不肯離開。

同樣是一身的黑白色,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待遇,如此強烈的對比,何嘗不是動物界的“同人不同命”?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大熊貓被評為易危物種(VU),馬來貘則高一級別,為瀕危物種(EN),全球在野外個體約2499只,顯示數量在減少中。

假設物以稀為貴,為何馬來貘未及大熊貓矜貴?

2017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了馬來半島223個哺乳類物種,1種宣告滅絕(EX),4種被列為極危(CR);12種被列為瀕危(EN);14種是易危(VU)以及34種近危(NT)。

當時宣告滅絕的是爪哇犀牛(Javan Rhinoceros),4種極危物種分別是(Pangolin)、馬來虎(Malayan Tiger)、蘇門答臘犀牛以及爪哇野牛(Banteng)。

在報告出爐的2年後,即2019年的11月,隨著伊曼的逝世,那盞屬於馬來西亞的蘇門答臘犀牛的燈熄滅了,滅絕榜單上無奈再添一員。

欲瞭解更多請瀏覽“IUCN紅色名錄”網站

那麼2022年的現在呢?

馬來西亞自然協會(MNS)指出,倘若根據上述報告為基礎的話,馬來半島的極危物種從4個減至2個,分別是穿山甲以及新上榜的萊佛士帶狀葉猴(Raffles’Banded Langur),馬來虎和爪哇野牛則下調到瀕危級別。

對於馬來虎和爪哇野牛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嗎?我們暫且不表,容後再談。

該組織指出,若是從馬來西亞全國範圍,以及涵蓋哺乳類、鳥類、爬蟲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和魚類的角度來看,被IUCN評為極危物種多達74個。

其中,有9個物種急需我們的關注,它們究竟何模樣?生存現況如何?讓我們來認識認識吧!

盡洪荒之力保護微弱火種,不要跟它們說Bye Bye

1. 蘇門答臘犀牛(Sumatran Rhinoceros)

我國最後一隻蘇門答臘雌犀牛伊曼(Iman)在2019年病逝。

至今估計全東南亞存活的個體不到80只。

馬來西亞半島野生動物及國家公園局(PERHILITAN)在國家公園收集的相機捕捉數據和間接證據裡,自2012年開始就再也沒有它們的蹤跡。

2019年,馬來西亞已知的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伊曼在沙巴病故後,正式宣告大馬的蘇門答臘犀牛滅絕。

“由於婆羅洲加里曼丹是蘇門犀的棲息地,它們可能遊走在兩國之間,因此也許有一天能在我國領域可以看到。”多諾文補充道。

2. 萊佛士帶狀葉猴(Raffles’ Banded Langur)

預計共有200至250只個體,其中最大的亞種僅30至50只,是生活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物種。

它們是晝行型以及樹棲型動物,喜歡居住在有龍腦香科的熱帶雨林,原生林、次生林、沼澤林、紅樹林,甚至橡膠園也是它們生活的地方,極少下地活動。

以素食如水果、種子、嫩葉維生,由於棲息地日漸減少,導致數量急劇下降,2021年被評為極危物種。

3. 婆羅洲(Pongo pygmaeus)

生活在砂拉越和加里曼丹西北部的婆羅洲低地、海拔1500米的熱帶雨林以及泥炭沼澤森林中,較常在地面活動。水果、種子、樹葉、含豐富礦物質的土壤和鳥蛋均在它們的食譜中。

2014年使用模型(modelling)推算,約有10萬4700只個體,但是預計到2025年,個體數量將減少到4萬7000只。

其原因包括伐木和盜獵活動,前者導致它們失去容身之所,後者則是盜獵者為了滿足獵奇心態的買家,捕捉年幼人猿作為寵物時,往往會先殺死母親,製造去母留子的慘劇,如今已經被列為極危物種。

4. 馬來亞穿山甲(Sunda Pangolin)

分佈在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新加坡和中國雲南部分地區,使用富有粘性的長舌頭捕捉白蟻和螞蟻為食。

其皮革、皮肉,以及被認為具備中藥的藥用價值,成為盜獵者的目標,現存種群個體數量未知,2019年評為極危物種。

5. 馬來西亞巨龜(Malaysian Giant Turtle)

生活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和婆羅洲大型河流及湖泊,體型巨大的雜食性淡水龜。

由於水棲習性,因此非常依賴水體,喜食魚蝦蛙蟹。

該物種因其肉、寵物貿易和醫藥貿易,在過去90年內,種群個體數量減少了80%,馬來西亞的亞種幾乎絕跡,2018年列為瀕危物種。

6. 紋背鱉(Asian Narrow-headed Softshell Turtle)

(Chris Tabaka/攝影,截自IUCN紅色名錄網站)

內陸的溼地、海洋是它的棲息地,但它的肉和蛋成為人們的盤中餐,加上寵物貿易,難見其蹤跡。

馬來半島的亞種數量稀少,在過去80年僅少數個體被上報過。

7. 靴腳陸龜(Asian Giant Tortoise)

森林是它的棲息地,馬來西亞、孟加拉、印度、印尼、緬甸和泰國均可見到。但由於經常被獵人或屠夫當場宰殺取肉用於出口東亞,加上棲息地萎縮和寵物貿易的迫害,如今個體數量未知,2018被評為極危物種,而新加坡已經宣告滅絕。

8. 盔犀鳥(Helmeted Hornbill)

馬來西亞、汶萊、泰國、緬甸、印尼的森林是它的居住地,沒有估算該種群個體數量。在森林保護區內,每平方公里約有0.05至2.6個體。

因其堅硬的角,令其成為盜獵者和非法交易的主要目標,2020年列為極危物種。

9. 勺嘴鷸(Spoon-billed Sandpiper)

繁殖期主要棲息在北極海岸凍原沼澤、草地和湖泊、溪流、水塘等水域岸邊,而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海岸與河口地區的淺灘與泥地上,或海岸附近的水體邊。

其繁殖、中轉和越冬的棲息地萎縮,導致數量急速下降,根據2014年至2019年的數據,約240至260只成年個體,2021年列為極危物種。

當然,對於大多數物種而言,這些數字並不那麼精準,因為當種群的個體數量太少時,追蹤它們是極為艱難的。

該協會無奈透露,有些物種的個體數量每年在增加,但實際上野生動物正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滅絕中。

馬來西亞自然協會保育部門主任多諾文對我國失去最後一頭蘇門犀伊曼的感覺是──如同失去一個愛人。(本刊葉洢穎/攝)

他舉例,一名長期追蹤某地區的歐亞水獺(Eurasian Otter)的研究人員,最後一次在當地看見此物種是在2011年,近年來卻再也看不見它們的蹤跡。

“有一些物種,你還能目睹它在減少,能追溯其原因,可是有的物種直接就在地球上消失,只能將它們列在極危或滅絕。”

相比起“初識即永別”,悄悄地來默默地走,唯獨大地知你來過,更讓人倍感遺憾。

延伸閱讀:

【瀕危動物/02】發展與環保同等重要 尋找平衡共生共榮

相關稿件:

【自然保育/01】搶救海洋的熱帶雨林,為珊瑚建造方舟

誰聽到海馬的吶喊?用文化喚醒裝睡的人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