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文艺春秋

|
发布: 9:00am 04/11/2022

李忆莙

文艺春秋专栏

指南

所见微尘

风水

通胜

通书

【專欄.所見微塵】李憶莙/通勝

作者:李忆莙

記得小時候家裡總有著一本厚厚的書,可是這書每年都得換一本新的,就像牆上的日曆。這書有個很奇怪的名字,叫“通勝”。母親說其實“通勝”是廣東人的叫法,它最初叫“通書”,廣東人對“書”有所忌諱,因為“書”與“輸”同音,故而以“勝”取代“書”,名之為“通勝”。

雖然知道家裡常年備有這麼的一本厚書,可是對它卻所知甚少,莫說不曉得其中的奧妙玄機,更不懂得那所謂的包羅萬象裡面結合了多少前人的經驗與道統觀念。尤其是《通勝》裡的那許多文字,全都是半文不白的,看了半天仍不知所云。但家裡的老一輩人,對這書裡的指示可說是信任有加的;小事姑且含糊,重大的事項則非慎重不可。何謂慎重?得查閱《通勝》啊,先看看“宜”或者是“不宜”。“宜”的話便採納,放心去做,若說“不宜”,則立即打住。而這作為生活的“通勝”,果真既“通”,且“勝”。不但清除了內心的疑慮,甚至連感情的明潮暗湧也有所闡釋;配合實際情況而作調整、修正,總之,心理障礙得以解除,人就變得自信了。

ADVERTISEMENT

然而細想之,覺得這實在很可笑。可不是,人的一生說長不長,生活到底是豐富多彩而廣闊的,怎能就此相信人的一生吉凶,包括每日活動的衝煞忌宜全都備註在一本書裡?且是一本古老的書,這難道不是一種物障麼?

但是“通勝”嘛,通了,自然會勝。這是硬道理,錯不了的,這跟迷信無關。相信的人自是信得義無反顧,就別搬出什麼理性啊文明來跟他說道理了。

而說到文明,西方社會總覺得東方很神秘,特別是古老的中國,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神。否則不會張口就說“如有神助”什麼的,又說天機不可洩露。而《通勝》的奧妙恰恰在於“洩露”——預先洩露吉凶,再教你如何防範,如何避開災難。所以,“信”是讓人心安的;不信,則總讓人心神不定。原來世間所有的信,不外是圖個心安。

於是,出門得先問平安,嫁娶得擇日,搬遷得看風水。總之,就是相信人生的吉凶,日常的活動,宜與忌都是安排好的。或許,這樣的人才是積極的,他們單純而肯定,對生活也很樂觀。

不敢自詡理性的人,但對一些事還是抱持質疑的態度,並認定做人即使沒太多理論,至少也得有點自己的認知。人的一生,就只圖個心安?這我是無論如何也不認同的。更何況心安也不等於安全,即使生活是安穩的,也不等於生活可以不變動。

這固然是個人的人生態度,可是還是不能苟同;再沒理論也不能沒生活吧。生活是從感情裡出來的,應當像《詩經》那樣飛揚、廣大、活潑、天真而自由。所以人總得要活得自在一點;多點自由,少點限制,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即使是與命運賭輸贏,也都是未知數,怎麼就預先認輸了呢?。

有說人生不是贏就是輸,不是起就是落。大抵也是對的。但是往往一個問題有了結論,轉而又會引申出另一個問題。你看,光是祈求風調雨順,便成為多少人的人生負擔?即便是對未來懷滿憧憬,也難免患得患失。更因為諸多禁忌,辦事總不得利索。例如:出門前忘了燒香,心中不免有所掛慮;身上戴有靈符的,上廁所忘了取下來,諸如此類的都是令人不安的……再如星期五遇上13號,據說兩者結合會發生不幸的事情,是否該改期呢?即使不迷信的人,想必也不會反其道而行吧。為什麼?不就是圖個心安。凡此種種,寧可信其有。

後來我長大了,家中的長輩相繼離世。《通勝》也就走出了我的視野,偶然想起小時候長輩查閱《通勝》的情景,不覺傷感 ,也沒有惆悵,勾起的正好是一些親切的感情,聯想到為人而存在的種種約制,文明與傳統……記憶沒變老,是我發現了一種久違的感動。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