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戶內海藝術祭與其他大型藝術節的不同之處,你必須翻山渡水才能去到它面前,它沒有辦法像多數藝術作品般巡迴各個美術館。藝術裝置不再僅限於視覺,還包含空間。因此,感受這段路程也是藝術體驗的一部分,並不止在你看到它那一刻,而在你尋找它的那一刻開始。
作者:何凱晶(草稿雜誌內容總編,檳城創意園區COEX空間管理員)
ADVERTISEMENT
“南瓜總是讓我微笑,它們是蔬菜裡最幽默的”,那顆紅遍全球的南瓜雕塑藝術家草間彌生(Yayoi Kusama)在接受英國《衛報》專訪如是說道。究竟哪裡幽默了呢?當初我也只能對在各大媒體平臺躥紅的黑色幽默感到不解,心裡想或許有一天親自去看看。
有一天我真的站在它的面前,猶記得那天趕上最早一班前往直島(Naoshima)的船,抵達時沒有想像中游客排隊打卡的畫面,我有幸目睹一顆孤獨的南瓜,以大海為背景佇立在碼頭,黃底黑點,沒有想像中的喧賓奪主,卻意外與海藍相襯,或許是目光鎖住了某個定點,周遭的海也變得明亮清晰。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因為此次走的是瀨戶內海藝術祭(Setouchi Triennale)路線,幾乎每天都須乘船才能到不同的小島看藝術品,整個旅途下來被海洋與山脈包圍,當我以為自己快為此疲憊,黃色南瓜創造了新的“現場感”,果然需要站在它的面前,才能感受周遭海域的無限延伸。
南瓜作為成功的行銷符號,讓更多非藝術圈的人認識了草間彌生,認識了瀨戶內海,那是1994年藝術祭迎來的重要轉捩點:不單單是草間彌生的第一個戶外作品(毫無經驗所以南瓜總是處在被颱風吹走的風險),也是藝術之島決定讓所謂“名作”走出館內,走到界外(Out of Bounds)的大膽嘗試,利用廢置空地,如誰家的中庭、草坪庭院、海岸、營地等,強調在地連結、“因為這個地方才有這個藝術品”的概念,場所不再是藝術品的容器,藝術家必須駐地創作——場域特定藝術(site-specific art)。
藝術裝置是一種微建築
這也是瀨戶內海藝術祭與其他大型藝術節的不同之處,你必須翻山渡水才能去到它面前。它沒有辦法像多數藝術作品般巡迴各個美術館,如果不在此地,就沒有意義了。藝術裝置不再僅限於視覺,還包含空間。因此,感受這段路程也是藝術體驗的一部分,並不止在你看到它那一刻,而在你尋找它的那一刻開始。
有的島嶼交通並不便利,汽車不便於同行,僅能步行或騎腳車。更多的島嶼山脈延綿,時而拾級而上,時而謹慎下坡,停駐在不同的坡度,遠方的藝術裝置隱身於山林或田野,你以為路途還很遙遠,可是每一步都是不同的視野。這些景象是經過設計的,明明搭個樓梯直接走下去就到了,偏偏需要依山沿海而行,或許是故意的,衝著來打卡藝術展品的人們,在你們看到展品前,必須先感受瀨戶內海的島嶼肌理。
除了海岸線上的南瓜,海堤上也有不少有趣的裝置,如男木島(Ogijima)上按山形而建的《步行山舟》,底下設計了趣味的人腳,正朝著出海的方向前進。女木島 (Megijima)上沿著防潮堤,上面成列的海鷗裝置,讓物與景完美結合;島上也不乏各種“二次創作”,讓原本廢棄的物料在廢棄的空間重生。小豆島(Shodoshima)上的破舊老屋加上了寄居蟹,屋子成了它的軀殼,大地自然成了它的棲息地。豐島(Teshima)大竹伸朗的《針工廠》,利用島上各種廢棄木骨架,在舊勾針工廠重新搭建。幾天的勞動洗禮下,我學會了再也不把它們當藝術品來看,它們是場域設計的一部分,亦是島上的一部分。
【日本瀨戶內海藝術祭簡介】
國際上聞名的藝術朝聖路線,瀨戶內海介於四國之間,海峽之內,整個海岸線有數百個島嶼分佈,自古以來就是海上重要的交通大動脈,隨著各島人口減少、老齡化加劇、地區活力下降,島嶼的特性日漸流失,通過藝術祭重新活化小島。更多詳情瀏覽:https://setouchi-artfest.jp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