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流行樂壇風氣仍以情歌為主流。“愛情”成了絕大部分歌曲的主題,助長了“情歌氾濫”的現狀,近乎到了不健康的地步。剩下友情、親情、勵志、人生哲理、武俠劇主題曲等,勢單力薄,大可納入同個門派,才能與“情歌”抗衡。導致“無情不為詞”的現象,一部分因素在於樂壇傾向偶像工業發展,卡拉ok盛行,歌手為迎合市場,均以唱情歌為主,走紅幾率也提高;一部分原因是詞人所能爭取的創作空間有限,而創作其他題材的難度相對來說也比較大,也不願花更多的時間研究,聽眾以青年為主,情歌較易被接受。
ADVERTISEMENT
雖然樂壇素以情歌為主,卻難逃短命的厄運,經典情歌少之又少。針對情歌的質量,眾說紛紜,好壞各抒己見。有人坦言在流水線上產出的情歌內容單一、千遍一律、新意欠奉。另有人表示情歌的功能是滿足人的情感需求,只要目的達成,即功德圓滿。80年代,盧國沾有感於情歌氾濫的現狀,倡議“非情歌運動”,利用自己在樂壇的地位,親自撰寫多首非情歌的代表作,使主流歌手有機會唱非情歌,可惜無法改變市場品味和打破商業規則,樂壇迅速恢復原狀,“非情歌運動”無疾而終。然而,這顆種子埋在了一些人的心底,等待生根,深耕。
社會寫實的音樂創作
多年以後,新崛起的詞人覺得流行歌曲有所欠缺,開始創作非情歌。林夕有許多富有政治色彩的作品,適逢香港政治問題非常敏感的時期,寫下了〈皇后大道東〉、〈是有種人〉、〈回憶有罪〉、〈雙城記〉;〈夕陽無限好〉抒寫人生;〈六月飛霜〉論及社會;〈黑擇明〉勸人珍惜生命,不要自殺;〈天水‧圍城〉描寫香港社區問題;〈難唸的經〉則聯袂周華健,配合金庸武俠劇時代,筆下出現了恩怨情仇、人生哲理的創作面向,又與佛理暗合。後來,他延續將佛學的元素融入歌詞中,發表了〈無念〉、〈落水三千〉、〈觀世音〉、〈電光幻影〉、〈浮生若水〉等,數之不盡,為後輩立下了難以超越的典範。在“非情歌運動”之前,許冠傑也寫了許多針砭時弊、諷刺現實、反映市民心聲、搭配鬼馬俚俗的歌詞,唱出具體生活日常的作品,如〈半斤八兩〉、〈打雀英雄傳〉等,一切歸功於黎彼得和夏金城的詞。參與創作社會寫實的音樂人,還包括達明一派、何韻詩、黃家駒、黃偉文、周耀輝、陳少琪等,可謂百花齊放。
在中國大陸,也冒出試圖衝破政治與商業鉗制的創作人,如崔健〈一塊紅布〉、〈紅旗下的蛋〉;李志〈廣場〉、〈人民不需要自由〉;萬能青年旅店〈在這顆行星所有的酒館〉等,可惜威權政府的手段越來越綿密、趨向保守、不可理喻、不斷地施壓打壓,創作人也慢慢變得警惕,儘量不提、不唱敏感、不合時宜的歌曲,抹殺了創作自由,言論自由高度緊縮。80年代,中國社會變革開放,推陳出新,像一萬匹脫韁的馬,帶領整個社會向前大步邁進,古今對照,哀哉!相對之下,臺灣在1987年解嚴之後,創作自由比較大,創作人很樂意嘗試寫非情歌,如〈現象七十二變〉、〈玫瑰色的你〉、〈入陣曲〉、〈島嶼天光〉等。
反映市井通俗文化
馬來西亞社會景象底下其實千瘡百孔,流行歌便肩負起反映現實的任務,回顧娛協獎和AIM入圍名單,非情歌的比例也不少,但多數以勵志、友情、親情為主,曝露通貨膨脹、生活艱難,甚至黃賭毒等社會問題卻嚴重缺乏。含有本土意識的流行歌曲,除了勇破禁忌的黃明志,另一位“時事評論員”便要數張少林。無論是〈Roti都起價〉、〈阿婆買鹹菜〉、〈臺灣跳飛機〉、〈煙仔歌〉,詞寫得真好,娛樂性也很高,雖然文學價值相對較低,卻非常能夠反映市民心聲,即使社會問題未有得到解決,市民仍能苦中找到樂趣。
依我所見,情歌和非情歌的地位關係無需爭個你死我活,兩者並存才可使得流行歌更多元和具有生命力。若一個頒獎典禮的入圍歌曲全是情歌,或非情歌,肯定失色不少,那有多無聊啊!
更多文章: Tom Phan/《ARE U OKAY?》一趟13分鐘的飛行 林佚/取歌名的藝術 林佚/抒情歌走過的路(淺談中文歌詞創作) 林佚/購物之歌:逛宜家,去My菜 Tom Phan/龐克不只是給emo仔聽的 林佚/歌照唱,演唱會照辦 林佚/中秋節:詩與歌中的月亮意像 林佚/從愛國歌曲看人民的國家情感 Tom Phan/不做被流量綁架的音樂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