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一部以木乃伊为主题的冒险电影《The Mummy》轰动全球,掀起一股古埃及热潮,后来衍生出系列电影。电影中,无论是男女主角、奸角,还是主角孩子,都能轻松阅读古埃及建筑或文献上的文字。但实际上,在两百年以前的埃及,即使是当地人都无法辨认这些古老的象形符号。直到一块石碑的发现,让我们揭开了古埃及的神秘面纱。
1799年7月15日,法军中尉皮耶尔·弗朗索瓦(Pierre-François-Xavier Bouchard)在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上一个叫做罗塞塔(Rosetta)的港口城镇郊外,指挥着军队重建军事要塞的地基。
ADVERTISEMENT
当时刚刚推翻王权的法兰西共和国为了迫使英国退出反法战争,拿破仑率领大军远征埃及。虽然拿破仑大军成功占领了埃及,但法国舰队却被英国皇家海军歼灭。为了阻挡英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的反击,拿破仑军队只好在沿岸港口建立军事要塞。
连埃及人也看不懂的古埃及文字
这时,皮耶尔在拆毁的墙上意外发现了一块残缺但写满字符的石碑。拿破仑行军有种特殊习惯,就是会在军中携带学者,每当他征服一座城市后,他就会安排学者寻找当地有价值的文物或艺术品,然后将这些战利品带回巴黎。于是,皮耶尔马上将石碑送到拿破仑在开罗开设的古埃及研究所。由于是在罗塞塔发现的,所以就命名为“罗塞塔石碑”。
然而,石碑上的字符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看懂。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埃及人完全看不懂自己的古代文字吗?事实确实如此。
古埃及最后一个王朝在公元前30年就已经被罗马消灭。公元4世纪,罗马皇帝勒令关闭埃及所有的神庙,古埃及文字彻底失传。再加上,阿拉伯帝国在7世纪入侵,埃及全面伊斯兰化,古埃及文明基本绝迹。因此,从4世纪开始到1799年发现了罗塞塔石碑的1400年间,埃及境内宏伟古建筑物上的文字只不过是无法辨识的装饰符号。
终迎来破解古埃及文字之人
罗塞塔石碑的发现,在欧洲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最早看出端倪的,是英国博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814年,托马斯开始研究罗塞塔石碑上的文字,他发现象形茧中重复出现一组同样的字符,最终解读为统治者的名字——托勒密。数年后,另一位年轻学者的研究成果让罗塞塔石碑的译读获得巨大突破。
这一位年轻学者是法国语言学家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商博良在青年时期就对刚被发现的罗塞塔石碑非常感兴趣,为了破解古埃及文字,他从学习科普特语开始着手。科普特语是一种属于古埃及晚期的语言,一度成为埃及的流行语言,但在阿拉伯入侵后被阿拉伯语取代。
1822年9月,商博良写信给法兰西文学院,正式宣布他已经完成罗塞塔石碑上象形茧的译读。这是史上第一次对古埃及文字进行系统性译读。在这基础上,商博良把他的结论运用在其他古埃及文物上,成功破解古埃及文字结构,并建立了一套译读系统。因此,商博良被视为埃及学的奠基人。
罗塞塔石碑是一块长方形,首尾残缺的黑色花岗闪长岩石碑。石碑表面刻有涂上白漆的文字,可分为3类。上部分的14行是属于古埃及的圣书体,是重要场合使用的正式书写体;中间的32行是简化的世俗体,是当时民间使用的文字;下部分的54行则是古希腊文。石碑上的内容记载了公元前196年,为了庆祝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祭司为法老颁写诏书,赞颂他所做出的贡献,然后将石碑摆放在神庙内。
当石碑重见天日时,虽然大家都看不懂圣书体及世俗体,但古希腊文是语言学家能够阅读的,所以成了当时译读其他两种字体的关键。
那为什么一块古埃及石碑上会出现古希腊文呢?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逝世后其部将托勒密占领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由于亚历山大和托勒密都推动希腊化,所以当时法令诏书的颁布都同时使用埃及文与希腊文。托勒密王朝是古埃及的最后一个王朝,其最后一位统治者就是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她与凯撒、安东尼之间的爱情,是后世文艺界常见的题材,有机会再跟大家聊聊。
1801年,埃及的法军战败投降,罗塞塔石碑也被作为战利品没收为英王乔治三世的财产。隔年,石碑以英王名义捐赠给大英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之一。
今年正好是商博良破解古埃及文字两百周年,大英博物馆从10月13日起推出为期4个月的古埃及文字特展。这段时间刚好在伦敦的朋友,建议你抽时间去看展,或许这一次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和体验。
相关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