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颗头痛药,真的会在体内残留5年?那会对身体造成怎样的伤害?
答:止痛药至今仍是民众的一大迷思地带。疼痛是一种身体自我保护的反应,但长期无法获得缓解的疼痛反而会引发身体其它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止痛药,只要用对,并不可怕。疼痛无需一味隐忍。
ADVERTISEMENT
成药其实并不会残留身体,因为每一种药物都有半衰期 (half life)决定其逗留在血液的时间。比如说,止痛药扑热息痛或乙醯胺酚(paracetamol)的半衰期大约是2至3个小时,因此一颗500毫克的扑热息痛经历5个半衰期后几乎无法侦查。这也是为什么发烧时,医生或药剂师建议每6至8个小时重新服药,因为药物在血中的浓度已经太低无法达至疗效,而需要重新服用。
因此网传一颗止痛药会残留在身体5年的消息确实子虚乌有。药品会代谢,就像其它食物一样。不过每款药物的代谢途径不一样,有些经过肝脏,有些经过肾脏。如果肾脏有问题的患者,医生或药剂师通常会搭配通过肝脏代谢的药物。比如说扑热息痛由肝脏代谢,而双氯芬酸(diclofenac)则是通过肾脏代谢。
代谢的速度取决于肝肾功能的不同,比如说肝脏不好的患者需要更多时间代谢药物,因此医生和药剂师会进行药物评估才让患者服药。
有一部分人抗拒药物带来的弊,但只要用对药物,它的利是大于弊。无论是孕妇,宝宝或者老人家,都有适合每个人的止痛药或退烧药。更重要的是了解不是每一种情况都可以用同样的药物,也不可以只用药物来解决长期的问题。比如说,压力太大或者水分不足都可引发头痛,但反复的头痛症状也许隐藏其它的病变原因,需要更详细的检查。

更多【问药】文章: 林恩妮/请问trospium chloride的功效和副作用? 林恩妮/保健品的剂型对于成分的吸收和效力,真的有差吗? 林恩妮/想知道mefenamic acid的功效与潜在的副作用? 药物应该怎么吃才有效?读者所有问题,可电邮到:sceasily@sinchew.com.my。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妙开法师、卓德霖、洪顺明
“生死别离后,我该拿什么爱你?
──如何利益已亡故亲人”讲座会·
2025年3月21日 吉隆坡富贵生命馆
文字整理:本刊 张露华 图:富贵集团提供
死别是人间最悲伤与不舍的分离,在生者不知道逝者之后会去哪里而担心,也许因为无法为逝者完成心愿或见不上最后一面而遗憾,余生心中永远都被遗憾占据一个角落。
到底要如何从遗憾与内疚中走出来,让在生者可以把对亡故亲人的爱化作动力与养分,学会把握现在,让亡故者与自己都不留遗憾?
由星洲日报活力副刊与富贵集团联办的“2025生命咖啡馆”,举行了今年第一场的交流会,主题是“生死别离后,我该拿什么爱你?──如何利益已亡故亲人”,请来3位不同领域的主讲人,共同探讨生死议题及爱的延续。

催眠治疗师卓德霖
催眠治疗,引导当事人与自己和解
国际认证催眠治疗师卓德霖表示,亡故者家属无法赶上见到亡者最后一面,往往成为家属的遗憾,每每想起亡者都会感到内疚难过。
但他认为,即便是如此,也不要让遗憾变成负能量,更不要让自己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
卓德霖在未成为催眠师之前,是一位大体护理员,因此遇到很多拒绝悲伤和遗忘悲伤的家属。
他表示,当家属忙于处理后事而暂时忘记悲伤不可怕,最怕的是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可悲伤或者拒绝悲伤。
“MCO期间很多人离世,当时葬礼不允许外人出席,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不需要办仪式。但其实仪式是很重要的,通过仪式让在生者接受这个事实,否则在生者因为拒绝悲伤,不愿为亡者处理后事,会给在生者留下很大的后悔与遗憾。”
卓德霖表示,对很多人来说,死亡就等于悲伤与愤怒,但我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于是就变成自责。反之如果当下就完成了某些事,就不会心存遗憾。
他忆述曾经主持过一个工作坊,为学员集体催眠,其中一名学员哭得很厉害,因为父亲往生时他在外国,令他一直非常遗憾,而那次的催眠让他的情绪得到释放。
不过,他说,催眠需要很多因素,当中梦境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梦境可以带来很多线索,如一些现实中没有完成的事,梦境却可以完成。
“所以当我们梦到亡故者,也可能是往生者想让我们没有遗憾而带给我们的梦境。其实,很多科学与宗教谈到梦境时,都认同在生者与死者的互动会影响梦境。”
他表示,梦境是可控与不可控,当一个人梦醒后可以把梦境记录下来,就可以通过分析来理解梦境,因为现实种种原因都是告诉我们一些讯息与连接。
他表示,虽然四道人生(道谢、道爱、道歉、道别)的最后一道是道别,但有时也不需要急着道别,让在生者有一些时间学习与面对才好好告别。
“催眠治疗不是让人把事情忘记或把记忆删除,而是经一个陪伴者的引导与建立,让当事人与自己和解。”

马佛光文化副总编辑妙开法师
家人是临终者最重要的助力
马佛光文化副总编辑妙开法师表示,她的父亲让她上了第一堂生死课,让她意识到躺在棺材里的不一定是老人,而是往生的人,她提醒我们要把握生命的每一个当下,活出更好的自己。
她的父亲在她14岁时往生,她有二十多年时间不敢面对父亲,即便学佛后也不知道该如何应用生死学。直到后来跟随星云大师出家学佛,才明白生死是怎么一回事,让她意识到父亲离世不是一个过不去的坎,不要因为思念变成执著。于是她用最虔诚的心日日为父亲诵经,并为父亲在佛光山设立一个莲位,希望父亲在弥陀佛座下听经闻法,精进用功。
她觉得,提到生死最后一定回到宗教,不但可以安慰在生者,也可以让往生者安心的继续下一段旅程。
她表示,人的一生都是跟随我们的业力,积善者往生后就会投善道甚至佛道,反之则会堕三恶道。其次就是念力,念佛不应只是在佛堂里念,要在日常生活里养成念力。
“第三,人都会随着自己的习气与习惯,如果执着于这些习气,会影响人往生后的去处。”
妙开法师表示,对临终者而言,家人是最重要的助力,把悲伤变成动力,让亲人可以去到最好的地方。
“亡者离开的49天是很重要的关键点,在世亲人可以在这49天里积极念佛抄经,让往生者往更好的地方,往生者也一定能够感受到亲人的念力。佛教是相信有前世今生的,即使已经投胎,还是有念力存在。与其难过与遗憾,不如转变心念。”
提到梦到亡故亲人或亡故亲人不曾出现在自己的梦境时,妙开法师表示,做梦是因为我们潜意识的不安全感与害怕等感受,而以梦境反映出来。与其执着于梦境所要表达的讯息,不如放下, 以及行善积德,好好回向给他们。
在生者每年祭拜亡故者,他们是否真的可以接收到或感应到在生者的心意?
妙开法师表示,佛教认为,对亡故者最好的做法就是为亡故者诵经及持咒语回向,借由佛力加持, 将能让亡者受食。
“至于要念什么经文或持什么咒,只要诚心与专注念佛号,所有功德亡故者都能收到。最简单的回向佛号就是:阿弥陀佛。其实在佛的世界是相通的,有分别的是我们,所有只要诚心,任何佛号都可以的。”
“至于要念什么经文或持什么咒,只要诚心与专注念佛号,所有功德亡故者都能收到。最简单的回向佛号就是:阿弥陀佛。其实在佛的世界是相通的,有分别的是我们,所有只要诚心,任何佛号都可以的。”
仁嘉隆老厝民宿管家洪顺明
让亡故者不带遗憾离开,自己也没有遗憾
仁嘉隆老厝民宿管家洪顺明也是一个生死教育实践者,他以自身的个案为例,引导父母认识生死教育,让双亲在无惧下坦然面对生死。
他觉得,让长辈认识生死教育非常重要,特别是需要了解他们心中的牵挂,再逐步引导他们接受自己的状态,对死亡不再那么恐惧,并能够放下执着往所想去的地方。
他比喻人生最大的旅游就是来到这世界,但身体不能用了就要“退房”(Check Out)。
“我父母都是在82岁那年先后往生。他们的离世对我来说不是很伤悲,因为我很早就接触了生死教育,并在生活中实践。要跟老人家谈生死并不容易,所以我跟同修,也就是我太太不断引导父母,等待时机跟他们谈,引导他们不断熟悉善终,这个方便法门,我花了很长的时间。”
他表示,老人家总会有很多东西放不下,我们就要找出他们放不下的事情,再慢慢引导他们放下。
“爱他,就是要帮他做好事前工作,才可以让他不留遗憾的离开,所以当我父母离世时我的悲伤程度不大。虽然很多人觉得人往生后,仪式已经变得不重要了,但我却认为仪式是需要的,因为可以通过仪式建立在生者同样没有遗憾的信心,有的人也需要仪式去舒解压力,在缅怀亡故者的同时,也让自己的感情情绪得到释放。”
洪顺明认为,要避免遗憾就是把想做的就当下行动,或许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也不必在意过程,最重要是让亡故者不带遗憾离开,自己也不必带着遗憾过日子。
“我的母亲是带着笑而走。母亲离世前的半年是跟我同住,我们给她很好的磨练,让她可以好好的走。我自己也把这套学起来,好让以后自己可以不留遗憾的走。”
相关文章: 你有心理准备面对至亲的死亡吗? 从“照护”的视角看待《破地狱》 不照顾就是不爱?父母与孩子间的照护冲突 【生命留书2.0】黄美玲/不要把病痛看得太严重,过好每一天才是要紧事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