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各种宗教和文化的生死观念五花八门,但更原始的人们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余先生的研究让我们可以窥见它朴素的原始样貌。
《东汉生死观》乃余先生1962年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直到近年才译有中文版。
ADVERTISEMENT
佛教在东汉正式传入,并影响了东方世界的生死观。史学大师余英时想探索佛教传入之前的生死观念,必须寻找确实是东汉以前的文献(因为有太多后世的伪作),但文献的问题是:在文字普及率非常低的古代,文字只代表上层阶级思想,无法确定它们跟民间思想之间有多相近(有思想史研究者主张民间思想是低层次的,是从高层次的正式思想往下渗透的,余英时不以为然),利弊参半。
第一章讨论“生与不朽 ”,透过整理古文献,发现西周人们只祈求长寿和安享天年,但到春秋时代则贪心的开始追求“难老 ”和“毋死 ”的长生不朽,进而发展到“彼世不朽 ”的仙人观念,才有后来秦始皇自称真人(仙的别名)。到了汉武帝,先秦时代的海外求仙转变成昆仑西王母的西域求仙。
第二章“养生长寿 ”,由于成仙遥不可及,在汉代发展出养生观念,主要是“导引 ”(气功)和“辟谷 ”(控制食物)两大主流。
人间官府也投影到道教天府,有各种管理人命、寿、善、恶的天官系统,因此也祭祀天官以求长寿。人体内还有一种监视我们善恶的三尸神,则用内观来反监视(在唐朝发展成庚申夜不睡觉的“守庚申 ”活动,今日仍能在日本看到用三只猴子代表三尸虫的守庚申古迹)。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最后一章“死与神灭 ”,先秦多谈生不谈死,孔子甚至直接说:“未知生,焉知死? ”往往认为死是生的结束,生才是值得讨论的。但是早在商代甲骨文已有“鬼 ”字,带有“死者魂 ”的含义,周人也相信魂不灭,相信祖先死后到天上加入神的行列。
尽管鬼为死者灵魂的观念从商周到汉代不断完善,但直到东汉,有关鬼居住之地和阴间的观念仍然不发达,虽然当时已有“黄泉 ”一词,仙人居住的泰山后来也发展成“幽都 ”,但从文献上无法确定转变的时间点。甚至汉代有“神灭之争 ”,认为并不存在死后的生命,因此厚葬是浪费奢侈的行为。
更精彩的是书后两篇附录,乃余先生80年代补充的文章。由于70年代马王堆帛画(招魂幡)的发现,呈现佛教之前汉代四川的宇宙观,提供了实体物来参照《周礼》提到的招魂仪式,补充了文字的不足。余先生终有机会证明早在汉代已经有天庭跟幽都的概念,也厘清了最原始的魂魄概念:魂归天、魄归地。
今天各种宗教和文化的生死观念五花八门,但更原始的人们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余先生的研究让我们可以窥见它朴素的原始样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